
9日,新疆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村民阿布杜热合曼·麦麦提站在他承包的380亩沙地上,看着新栽种的树苗嫩芽破土而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布杜热合曼从小生活在于田县阿热勒乡,他从未想过,村子对面几公里连绵起伏的大沙丘有一天能变成条条绿植带。
于田县沙漠栽种的银杏树。
然而,去年冬天,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上百台推土机将沙丘推平整治,为种植经济作物创造了条件。今年阿布杜热合曼毫不犹豫地承包了这片沙地,他算了一笔账:“5年的承包期,每亩地承包费33元,总共一万多元,非常划算的投资”。
于田县阿热勒乡党委书记蔡显富介绍,阿热勒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项目围绕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核心区域展开,旨在保护重要设施的同时,为群众谋划增收。目前,该项目已累计种植红柳、梭梭、四翅滨藜、葡萄、甘草、板蓝根等耐旱作物5.2万亩,有效解决稳定就业100余人,为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实现了集体有收入、百姓有奔头、生态有保障、产业有前景的良好局面。
防沙治沙项目植绿带套种的沙漠玫瑰。
近年来,阿热勒乡党委在自治区驻村工作队、天津对口帮扶下,积极争取后盾单位支持,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完善保护区供水设施、电力、道路等基础配套设备,为防沙治沙项目提供可靠保障。
在阿热勒乡七仙女防沙治沙标杆区。目前,已有超过230余户种植大户承包2.9万余亩地。
村委会将收取的租金继续投入项目区的改造建设,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障力度和沙地荒漠开发,促使锁边工程成效愈加显著。对于沙漠玫瑰、肉苁蓉等特色产业的巩固和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江东辉介绍:“2024年秋季至2025年春季,于田县生物治沙1.8万亩,全面完善提升‘于田模式’,采取‘1+N’多种种植规模,将治沙、植绿、致富相结合,以沙漠玫瑰为种植主体,套种多种耐旱、抗旱作物,在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这种“纳米级”精度延伸出“1+N”创新模式——以沙漠玫瑰为主体,套种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形成立体防护体系。“就像给沙漠穿件带口袋的外套,每个口袋都装着产业。”江东辉说。
站在阗东防沙治沙区的卫星对比图前,2000年的航拍图中,草方格像补丁般点缀沙海;而2025年的实时卫星图显示,翡翠色的治沙带已与深蓝色的光伏海洋交织成几何图腾,这种明显的变化说明了于田县治沙防沙的成果。
于田县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按照自治区党委“挑重担、建标杆、作示范”的要求,主动向沙漠要土地、要效益、要出路、要产业,充分发挥群众主力军作用。目前,于田县通过打造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万花园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带动七仙女防沙治沙区、金胡杨防沙治沙区、沙枣园防沙治沙区、万药园防沙治沙区等6大生物防沙治沙区。
江东辉表示,2025年年底全县生物治沙达84.57万亩,工程治沙达到4.15万亩,光伏治沙5.7万亩。
从沙丘到良田,从生态改善到群众致富,于田县在防沙治沙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