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旱区造林须迎难而上

发布时间:2016/01/14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旱区宜林地面积2213万公顷,占全国宜林地总面积3958万公顷的56%。造林用地资源丰富,绿化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旱区自然条件差,造林绿化难度大。因此,加快旱区造林绿化步伐,恢复旱区自然生态系统,既是一项科学的生命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前不久,就如何科学推进旱区造林绿化,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


    中国经济导报:为什么要推进旱区林业发展?


    张永利:从我国目前生态建设现状和区域发展情况看,东中南部的湿润地区已基本完成造林绿化,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骨架已初步形成,大幅度扩大造林面积的潜力有限。而我国西北部旱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我国旱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区、市),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2%;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9%。旱区覆盖范围广,地域跨度大,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旱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但是,旱区生态建设仍然欠账很多,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既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影响到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旱区的生态系统不进步,生态环境不改善,我国生态安全格局难以建成。


    同时,还要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生存空间有限。面对生活在广大旱区的数亿群众,尽管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的难度和成本都较大,但也是虽难必为。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推动旱区林业发展存在哪些困难?


    张永利:经过多年努力,旱区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区域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是旱区区域范围广,宜林面积大,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造林绿化。按目前的造林进度,要实现相关目标,每年需要造林600万公顷左右。一方面,在东中南部湿润地区,继续挖掘造林用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森林面积;另一方面,将旱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造林绿化的重点地区。二是旱区自然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旱区水资源总量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三是旱区森林资源不足,生态十分脆弱。据统计,旱区的森林覆盖率为6.8%,不足全国水平的1/3,极干旱地区仅为1.45%。四是旱区民生问题突出,就业增收渠道有限,需要加快林业发展。五是旱区经济相对落后,造林绿化投入不足,需要国家重点扶持。


    中国经济导报: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旱区造林绿化的重要瓶颈。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并将发展旱区林业与当地农民致富有机结合?


    张永利:旱区造林绿化任务重、难度大、成本高,需要安排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要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旱区造林绿化资金投入。中央资金现有渠道要进一步倾斜支持。加强资金使用和绩效监管,提高工程建设成效。加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在旱区的试点力度。森林植被恢复费今后要集中用于旱区造林绿化。积极争取扩大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逐步增加补偿基金规模。各地也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补助、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大户、企业、合作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机制。


    此外,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旱区林业发展。旱区造林绿化要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增绿增收”、治沙致富的“双赢”。要充分利用旱区光热土条件,合理配置林种树种,促进旱区特色经济林果业发展。要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利用方式和途径,实现灌木林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治理生态的过程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推动旱区特色林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要依托旱区生态景观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观光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中国经济导报:旱区造林绿化成果来之不易,如何保护好、发展好造林绿化成果?


    张永利:旱区造林绿化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努力确保造好林、造成林。尤其要重视造林绿化成果的后期管理和保育,彻底纠正“重造轻管”的错误做法。按照“谁造谁有谁管护”的原则,认真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真正将管护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加大天然林、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力度。认真组织落实《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扎实开展国家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将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4条红线落实到省、市、县,落实到山头地块,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加大保护力度,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林地、湿地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保护各种林业生态资源。强化造林核查,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等核查结果与补助奖励政策直接挂钩,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巩固好造林绿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