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绿色延展!让牧民致富!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防沙治沙工作综述
在祖国北疆,浑善达克沙地西端,呼啸的风沙曾是这里最顽固的 “常客”。但如今,二连浩特正以“敢教沙海变绿洲”的豪迈气魄,书写着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壮丽篇章。这座地处荒漠化草原腹地的边城,用创新与坚守,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紧相融,不仅筑牢了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希望的绿色在沙海中蓬勃生长。
响应号召勇担当,擘画生态新图景
二连浩特,这片被荒漠化笼罩的土地,荒漠化面积达549万亩,占市域总面积90%以上,肆虐的沙尘如凶猛的“入侵者”,年均沙尘天气超60天,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而蜿蜒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42万余亩区域,更是如同横亘在生态发展路上的“拦路虎”,生态治理迫在眉睫,成为一场刻不容缓的攻坚战。
2023年,全国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的召开,如同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二连浩特生态治理的前行方向。这座城市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力量,组建专项工作组。在2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中,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研讨、一遍遍修改,终于成功将380万亩草原治理区域纳入《2024—2030年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这份规划,不仅是纸上的蓝图,更是二连浩特对生态修复的庄严承诺,为北疆生态修复注入了强劲动力,让生态治理的号角在这片土地上激昂奏响。
创新机制破难题,打造治沙新样板
面对12亿元投资、380万亩治理面积的艰巨任务,二连浩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破局的勇气打破常规。创新采用EPC联合体框架模式,引入内蒙古林草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主体,联动4个牧业嘎查集体经济合作社,携手组建起强大的治沙共同体。在资金紧张的关键时期,企业主动扛起责任,垫付前期费用,形成“上级专项支撑+企业先行垫付”的多元筹资机制,为项目的高效启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担当精神。
在技术攻坚的战场上,二连浩特因地制宜,针对干旱缺水这一“顽疾”,精心制定“一规划、一方案、一可研”。部署84万亩封沙育林育草、8万亩工程固沙等系统工程,如同在沙地上编织起一张绿色的 “防护网”。创新运用低密度造林种草与网格带状固沙技术,配套围封禁牧、饲草种植等措施,构建起立体化防沙治沙体系。每一寸土地的治理,每一株植被的种植,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截至目前,已完成围栏封育78万亩、工程固沙4.4万亩、人工种草2.4万亩,植被成活率达100%,项目总产值突破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更是二连浩特治沙决心与能力的有力证明。
生态惠民暖人心,激活发展新引擎
二连浩特始终将生态惠民放在首位,把生态治理的过程,变成让牧民从“生态旁观者”转变为“建设主力军”的温暖实践。吸纳嘎查集体经济合作社主导风电光伏一体化治沙项目,为4个嘎查带来1200万元围栏封育与管护补贴,让嘎查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今年累计带动131名牧民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工资173.8万元,每一笔工资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牧民参与后期管护,预计每人每年可获2万元禁牧管护费,这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份对生态家园的守护责任。2024年,以工代赈金额达1714.48万元,占项目投资额17.76%;2025年将继续贯彻“以工代赈”策略和盟委“两个提高”要求,计划以工代赈金额14576万元,约占项目总投资额的16%,约占总劳务报酬的54.14%,持续放大生态治理的民生效应。在这片土地上,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奏响了一曲幸福的乐章。
从曾经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二连浩特的防沙治沙实践,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希望的史诗。它不仅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北疆方案”,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座边疆小城,正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以民生为纸,在祖国北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让绿色的希望在北疆大地生生不息。(郝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