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久久为功 沙漠植绿

——帕提古丽·亚森在治沙中成长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7 来源:中国妇女报

caisx4867_b (1).jpg

扫一扫 看视频

1725421266937509.jpg

帕提古丽·亚森

阅读提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三面环沙,面临着被沙漠吞没的风险。帕提古丽·亚森,作为县里的第一代女性治沙员,已将近20年青春奉献于沙漠植绿事业。支撑不悔青春的初心,则源于童年:“我是从小就有责任心的人,这些年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要做就做好。”由此,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沙漫漫,都不能阻挡她和同事们亲手造就的沙漠奇迹:一条东西宽1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的绿色长廊,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蓬勃生长。

■ 王向贤

土生万物,地载万代,但土地的荒漠化和干旱已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为此,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17日设立为“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并将“为了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确定为今年的主题。新疆女性帕提古丽·亚森,就是为保护土地而奋斗在沙漠的优秀代表。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东南部,是被称为“玉石之路”发祥地和“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且末县。由于位于塔克拉玛干这一新疆最大沙漠的东南部,且三面环沙,且末县面临着被沙漠吞没的风险。1998年正式建立的防沙治沙站,成为且末人民以保护环境来促进人权发展的标志。出生于且末县的帕提古丽·亚森,作为县里的第一代女性治沙员,其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故事与沙漠治理的进程融为一体。

生存:逐渐生成的治沙决心

“长大了一定好好上学,出去到了外面就不回来了”,不仅是帕提古丽自小的决心,而且一度愿望成真。1999年,17岁的帕提古丽·亚森成功考取了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钢铁学院。2002年毕业之际,她本可如愿留在远离沙漠的乌鲁木齐,但哥哥的突然离世,促使父亲殷切呼唤帕提古丽回到家乡。2005年年初,帕提古丽顺利通过且末县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之后,正式成为一名治沙员。

在入职之前,帕提古丽想象的情形很是惬意:主要在办公室工作,偶尔带着仪器在沙漠开展测绘。但真正开始治沙后,迥然不同的日常工作扑面而来:狂风、沙尘和暴晒组成的“三件套”不但伴随左右,而且几乎日日均需在沙漠里挖坑种树。当重体力劳动成为日常之时,帕提古丽多年努力形成的汉语读写能力和测绘专业知识则束之高阁。改换工作随之成了帕提古丽的渴望,但遭到父亲的坚决否定。除告诫女儿做任何事情均需脚踏实地和持之以恒以外,父亲还提出反问:治沙是保卫家园的唯一方式,而且“年纪大的干不了,年轻的不愿意干,那谁来干”?父亲的话并没有说服帕提古丽,她以口服心不服的方式,暗自寻找离开的机会。

天有不测风云,当年秋季,父母在21天内相继去世,在帕提古丽·亚森痛心不已的同时,以下三个原因也促使她逐渐接受了治沙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她对父亲做出的治沙承诺;最为直接的是沙漠提供的抚慰,“我在沙漠里哭了好多次,沙漠成了我的精神寄托”;最为朴素的则是她对家乡的热爱——“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治沙之心逐渐安定后,便是帕提古丽对于治沙的高度投入。一是强烈的自我驱动。“我是从小就有责任心的人,这些年给自己定的是高标准:要做就做好。”二是各界的高度认可。多年来,治沙站、且末县、巴州、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相关部门均高度认可着她的踏实和能力。如,2011年巴州授予的“五一巾帼”奖,2015年自治区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手”,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的“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除日常体力劳动外,通过兼任工会主席和治沙讲解等工作,帕提古丽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汉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运用。

发展:全面推进的治沙成效

砥砺奋斗20余年后,且末县取得了明显的治沙效果。截至2023年,且末县在沙漠边缘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5公里、总面积17万亩的绿地,有效抑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对且末县城的侵袭,并成功地初步探索出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从数据来看,自治区气象局2020年提供的生态评估报告显示,通过20年的努力,与治沙前相比,2020年时,且末县的平均沙尘暴天气、扬沙天气和浮尘天气分别减少了31%、39%和23%。由于形成了人进沙退的良好局面,且末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相比于客观数据,帕提古丽等治沙员的亲身感受更加生动形象:“我们且末县城里面现在已基本没有很大的沙尘暴了。由于我们在县城四周都做了防护林,所以虽然沙漠里飞沙走石,但县城里只是树枝摇摆。”

除环境改善外,治沙效果的另一显现是可持续模式初步形成。鉴于治沙成本高昂,且末县从2003年起,就积极探索发展沙漠经济,种植既可防风固沙也可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林木,从而走出一条以沙漠经济支持沙漠治理的可持续之路。如,大芸又叫肉苁蓉,人称“沙漠人参”,作为价值较高的中药材,现已成为治沙站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治沙技术也在20年间得以不断提高。其中,喷灌改滴灌是技术升级的典型。2007年起,治沙站不再以水管直接喷灌,而是用主管、支管和毛管组成灌溉系统,并通过毛管终端的滴头,精准地直接滋润每一棵苗木。这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水的吸收率,而且显著降低了体力劳动强度。帕提古丽和同事们无须吃力地人工移动水管,而是轻松地调节阀门即可,“今天该灌溉哪个片区,阀门就调到哪片”。大芸种植方式从人工改为机械,则是治沙技术不断发展的另一例子。2023年,站里引进了配有根系切割刀的大芸播种机,“只需要一位开拖拉机的师傅,然后拖拉机上坐上一两个人就可以了,三四个人就可以种几千亩地。”

伴随治沙工作的推进,治沙员们的劳动条件也在改善。如,治沙站的办公用房从平房变成了楼房,不仅添置了开水机和运动器材,而且安装了空调。面对沙漠里的暴晒和风沙,帕提古丽和同事们过往多是以帽子和墨镜来应对,站里最近两年在沙漠里设置了临时休息室,大家得以相对舒适地在室内短暂休息。

提升:工作与生育的平衡保障

在通过治沙推进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帕提古丽等人的经历显示:女性治沙员们在怀孕、分娩与产假方面享有《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提供的保障。如,在怀孕的第八九个月,治沙站通常会安排她们做较轻松的办公室工作。在产假方面,帕提古丽等女队员们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98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外补充的60天。成为母亲以后,帕提古丽在孩子上幼儿园后,也由衷地发出“幼儿园真是太好了”的感叹。

在保护土地的人类共同任务中,帕提古丽平凡但又令人钦佩的成长故事,引发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帕提古丽的经历显示,治沙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既为男女两性提供了风沙减少和环境改善等物理意义上的生存空间,更向治沙女性们提供了职业收入、人生意义和声望认可等社会意义上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通过治理沙漠获得的环境权,切实且具体地体现于众多治沙者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之中。

其二,今后在招募新一代治沙人时需要与时俱进。一是不能再以父辈的意愿来强制,而是需要用治沙所提供的职业收入和人生意义等,来吸引年轻一代自愿投身于其中。二是在通过治理沙漠来寻求集体层面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时,需要努力保障治沙者个人层面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如,劳动强度的适当和劳动环境的改善等。令人欣喜的是,帕提古丽的经历显示,尊重个体意志和保障个体福祉正在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