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如何蜕变为水天一色的园博园景致?10月27日,南宁园博园内,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庞进佳的讲解,揭开了这片土地的“重生密码”。
时间回到2018年,筹备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时,南宁市政府面对300多个历史遗留矿坑的“烂摊子”犯了难。这些矿坑多是早期粗放式开采留下的“疤痕”,最高崖壁达105.47米,最大高差42.8米,最长崖壁绵延907米,裸露的岩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滑坡、泥石流等风险时刻存在。加之广西地处喀斯特岩溶地区,无序开采还加剧了石漠化。如此大规模的矿坑修复,当时并无成熟经验可借鉴。
深入研判后,南宁市在生态修复中没有“头痛医头”,而是以系统性思维破局,明确坚持“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的近自然修复理念,投入9823万元改造矿坑。施工中,工队先清理碎石、稳固崖壁,再通过人工干预结合自然演替恢复植被。
走到落霞池边,庞进佳介绍,这里曾是1.2公顷的凹陷露天采石场废弃地,地下水渗透形成平静水潭。之所以取名“落霞”,源于生态修复时在崖壁边缘种植的三角梅,花开时节,红色花海倒映水中,宛如云霞落潭。仔细观察,崖壁上仍留存着当年采石的凿痕。庞进佳说,这些“时光印记”已成为生态保护的活教材了。
如今的南宁园博园,不仅保留了43.4%的原有自然山水面貌,还巧妙利用原生山林、泉眼、湖塘、湿地打造独特山水格局,建成中华城市展园、东盟园、丝路园等五大主题69个展园,既展现了地域文化之美,更为全球生态修复提供了中国经验。
南宁园博园的蝶变,并非孤例,而是广西破解历史遗留生态难题、推动系统性修复的生动注脚。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周涛介绍,生态修复不能只盯着单一要素,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十四五”期间,广西构建了“一屏两核一带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修复体系,既避免了过度修复造成资源和资金浪费,又通过科学施策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五年来,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8.82万公顷,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77万公顷,全区发布3批31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每一个都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李巧玉介绍,自治区全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已完成红树林营造1058公顷、现有红树林修复3370公顷,治理红树林敌害生物互花米草1277公顷,提前3年完成“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目标。目前,全区红树林面积1.08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3处红树林湿地被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北海冯家江流域红树林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宁向军介绍,自治区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2019年以来,已完成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24公顷,多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广西经验”被全国乃至全球推广。其中,钦州犀丽湾的“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模式,在今年举办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成为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优秀案例中唯一的海岸线修复案例。
从昔日矿坑的生态疤痕到今日层林叠翠的绿水青山,从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到海岸线的综合治理,广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成了从“单一治理”到“系统施策”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之路,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记者:吴兆喆 通讯员:余东威 黄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