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新疆阿拉尔市:三代兵团人接续筑起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4/01/26 来源:工人日报

冬日清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十三连万亩耕地的边缘,以胡杨、沙枣树、新疆杨为主的百万株人工林木,在沙漠边缘铺开,守护着良田。从空中鸟瞰,林带由南向北延伸百余公里,一边是漫漫沙丘,一边是阡陌交错的绿地良田,这条“绿色长城”几乎全部是由人工种植而成。这仅仅是著名的“三五九”生态防护林的一角。

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戈壁。如今历经三代兵团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起了一座绿洲新城。目前,第一师阿拉尔市林地保有量已达222万亩,占全师土地面积的22%,森林面积达229.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3%。

植树无名英雄

兵团人不缺英雄,但这里也诞生了无数植树的无名英雄。

十一团花桥镇十三连,从建连的那一天起,40多位职工用近20年时间,在30公里长的沙漠边缘种下1公里宽的绿带。同样,十二团塔南镇十二连,30年来,不但种出了万亩林地,而且在沙漠盐碱地里开垦出万亩良田。

“治沙护林已经成为我一生的事业。我退休了,儿孙辈也会继续干下去。”从事护林工作已有10余年的十二团塔南镇护林员李健军说。

兵团第三代人、十一团花桥镇护林员夏万林,10多年来累计巡护里程近7万公里,栽种树木上万棵,养护林带数万亩。他爱林、护林,全年有一大半时间吃住在生态林里,多年的坚守,他的管辖区没有发生过一起毁林事件。

践行科学造绿

夏万林走出校园就成为一名护林员,他说:“治沙造林不能蛮干,得依靠科学技术。老一辈人种树治沙靠斗志,我们这代需要科技的力量。”

1993年出生的他从小便见识到了沙尘暴的可怕,“那时也没那么多防风林,刮起沙尘暴的时候,我们都不敢出门。” 风沙灾害是团场职工最恼火的灾害,“父辈们年年种树,种了死一部分,再种,就是这么‘硬气’。”

各种条件的制约,第一代兵团不得不以人力治沙,但现在不一样了。“治沙的核心就是管得住沙,种得活树,用得好水。”夏万林说。这十几年,他栽种树木上万棵,养护林带数万亩,成活率90%以上,得益于滴灌的使用、抗盐碱树种的采用等一系列科学造林、造绿技术。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林草局先后与科研机构合作,围绕塔克拉玛干北缘综合治理等课题,进行开发研究。

当地累计投入资金30余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工程,新种植四翅滨藜、梭梭、沙拐枣等抗碱耐旱灌木林8万亩。完成造林退化林修复、封沙育林、防沙治沙、草原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工程共计100余万亩,在大漠边缘正形成大片森林。

治理与恢复

十一团花桥镇十三连,这个离沙漠最近的连队,目之所及,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沙地,绿色之间,隐约有野生动物踪迹显现。

“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我们采用‘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的耐旱耐盐碱植物配置模式,才能更大程度地恢复绿色原生态。”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谢小云介绍。这些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采取科学节水措施,推广乔灌草栽培新技术,并结合机械补播、飞播、育苗移栽、扦插、沙障等方式,进行沙漠生态综合治理。“要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用现代科学治沙技术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谢小云说。

阿拉尔市三五九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十一团花桥镇灌溉服务部负责人宋明江表示,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如果不想办法提升它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风沙还会继续侵袭城市和农田。“治沙不是为了把沙漠消灭掉,更重要的是恢复其植被。”

目前,多个沙漠边缘团场的沙漠生态补水工作,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已进行了3年。补水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胡杨及野生灌木等植被长势明显好转,野鸭等飞禽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近两年,大流量、按季度补水已成为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