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北京一直在努力。
沙尘天气一年比一年少了,风沙强度一年比一年小了。这是北京居民近年来的真切感受。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沙尘天气从2000年左右的年均发生13次以上,减少到近两年的年均2-3次。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市五大风沙危害区彻底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减少37.2万亩,并已全部被绿色覆盖。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风沙渐离北京城背后是生态建设的诸多举措。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胡俊介绍,全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地区和昌平南口地区,总面积247.5万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市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行动。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播草盖沙、平原百万亩造林等生态工程的不断推进,全市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累计营造林690万亩,其中造林工程251万亩、封山育林439万亩,构建了首都北部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2013年,北京市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在昌平、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房山、大兴等8个区全面展开。截至2015年,已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0.2万亩。
2012年开始的平原造林工程,针对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大了生态修复力度,突出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营造具有防风固沙、景观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万亩。永定河沿线新增造林5万亩,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20多年来一直未能治理的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平均深度60米、6400多亩砂石坑已是林海绵延,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生态景观游憩区。
从2002年开始的播草盖沙工程,通过栽种乡土品种或引进沙生、抗旱灌木及草本植物,对重点风沙源地区的裸露沙荒地、卵石滩地、沙坑地等进行绿色覆盖,形成上层乔木、中层灌木、下层草本的立体防沙固沙体系。工程实施面积近9万亩,主要分布在朝阳、海淀、顺义、平谷、延庆、昌平、房山、通州等区;在植物品种选择上,除了沿用二月兰、板蓝根等传统品种,还引进了金冠花、射干、荆芥、芍药等新品种,不仅实现了治理沙尘,还展现了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效果。
生态改善与绿岗就业同步,实现了全市生态资源保护与农民就业增收的统筹协调和良性互动。据统计,全市各项造林治沙工程共吸纳14.07万京郊农民绿岗就业,其中本地农民占80%;0.9万人参与山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以及彩色树种造林、播草盖沙工程建设;1万人参与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工程建设;4.67万人参与山区生态林管护;7万人参与平原造林工程建设和林木养护管理;区、乡镇安排营造林就业岗位0.5万个。
胡俊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荒山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万亩,增强生态涵养功能。同时,将结合其他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让首都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