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民绿化理念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以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以兴林富民目标推进林业资源提质增效,全省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义务植树蓬勃开展,公众参与积极踊跃
3月14日,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等四套班子领导在南京江心洲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信长星强调要因地制宜深挖造林潜力,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持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全省增添更多新绿。全省上下坚持“方便群众、重在参与、灵活多样、不拘形式”的原则,不断拓展、丰富和创新义务植树活动形式和内涵,增强公民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全省共举办各类绿化宣传9735场,1120万余人次参与;建设各类义务植树尽责接待点208个,其中省级“互联网+义务植树”服务点33个,省级传统义务植树尽责接待点37个;营建各类纪念林747个;组织各类植树活动9210场,直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379.4万人,义务植树近千万株;通过国家全民义务植树网发布活动2251个,数量居全国第6位。省绿委办与南京市绿委办联合开展3.12广场绿化宣传活动,同步进行的线上直播累计参与观看人次超8万人次。常州市推广线上植树“云”模式,“常州树木认养”微信小程序实现公园绿地植物线上线下同步认养。镇江市与市慈善总会(具备公募资质)联合开展公民捐资履行植树义务项目,市民可常年扫描二维码捐资尽责。扬州市与陕西省榆林市林草局共同开展“扬榆协作共建林”建设,传承和弘扬两地生态文化,缔造新时期扬榆生态建设的“山海情”。
二、国土绿化科学推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月15日,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国土绿化工作暨省绿委扩大会议,时任副省长夏心旻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要求统筹处理好造林绿化和粮食安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景观效果和经济价值、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等关系,聚焦“量”的稳定、“质”的提升、“美”的需求、“管”的要求和“改”的活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11月19日在苏州召开全省绿委办主任暨省绿委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22.62万亩,抚育森林37.1万亩,新建和更新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02万亩,开展“百万良种进乡村”公益行动,推进订单育苗和定向供应;新增公路绿化里程316公里;开工建设口袋公园292个、绿道203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240公顷;绿美村庄211提升工程、森林步道、“乐享园林”活力空间等多项省政府民生项目建设任务高标准完成,共建设绿美村庄314个、新增森林步道20条、建设“乐享园林”活力空间107处。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持续推进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淮河和黄河故道等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坚持把科学绿化贯穿于国土绿化全过程,大力推行节约型绿化模式。泰州市总林长签发《关于做好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令》。徐州市利用采煤塌陷地栽植适生、耐水树种,修复废弃宕口、废弃矿山约5900亩,采煤塌陷地治理约6500亩。镇江市制定《连淮扬镇铁路沿线造林绿化导则》和《镇江市铁路沿线造林绿化建设方案》,高质量建设铁路绿化生态廊道。
三、部门绿化齐头并进,植绿爱绿蔚然成风
城市园林绿化部门不断完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体系,着力推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累计开放共享绿地908处超2000公顷,推动城市公园功能品质和活力“双提升”。交通部门重点推进公路绿色通道和内河干线航道、铁路生态廊道建设,有效改善了沿线交通环境,美化了城乡景观。水利部门结合河、沟、路、渠建设和县、乡河道清淤、村庄河塘清淤开展植树造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除春季组织30多家单位1000余人参加春季植树外,秋季又组织22家单位400余人开展抚育管护义务植树活动。省妇联持续推进“万村妇女争创美丽庭院”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争做爱绿护绿植绿的倡导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校园绿化工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绿化宣传活动332场,400多万人次参与;组织义务植树活动153场,1.68万人参与;各级团委通过开展营建“团员林”“青年林”等植树活动,培养青少年爱护环境、珍惜绿色的意识与责任感。农业农村部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构建农田林网。财政部门会同绿化主管部门加强对绿化建设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文旅厅等积极支持国土绿化宣传和森林旅游工作等。
四、古树保护稳步推进,生态文化有力弘扬
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春风2024”专项行动,联合文旅部门开展古树名木主题旅游,联合文物等部门推荐“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对象。组织开展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古树名木资源家底。对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通过“亮身份”“树标识”,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意识。组织各级绿委办认真排查辖区内生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古树名木469株、建设绿美古树村庄10个,推动地方落实保险、看护巡护等经费。组织开展全省古树名木系列宣传,主场活动在苏州市天平山成功举办,获社会广泛赞誉,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省绿委办与江苏新闻频道联合制作的8集电视宣传片《古树绘史 绿韵江苏》成功播出。各地各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交汇点、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全方位介绍江苏古树名木资源、文化、故事等,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苏州市开展古树名木健康大“体检”,组织管护责任单位287家、累计出动700余人次,“体检”古树名木2307株、覆盖率100%。扬州市联合市文旅系统推出《在扬州的树下,遇见…》文宣主题,推介最“坚强”的树、最具中式美学的树、最传奇的树等重点古树资源,推介扬州古树名木主题旅游线路。盐城市组织编印《盐城的古树名木》,制作《年轮里的故事—寻踪盐城古树名木》系列宣传短片。淮安市联合淮安日报社开展“寻访古树名木”系列报道,在学习强国、淮海晚报等平台刊发《探访一品古蜡梅 缅怀伟人周恩来》等报道十余篇。连云港市制作古树名木宣传片,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五、林业资源有效保护,重点工作亮点突出
林长制制度效能进一步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林业碳汇价值逐步显现。森林及林地资源管理更加严格,湿地保护修复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不断加强,林业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全省连续23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全省有害生物成灾率降至0.72%。林业突出亮点工作有: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统筹安排了7500万元资金,对567万亩省级重要湿地开展生态补偿,在全国首批实现了此项制度的建立。二是互花米草治理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除治互花米草30.9万亩、累计除治44.9万亩,全面清除互花米草成片分布区,基本遏制互花米草蔓延势头,得到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第三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我省成功召开,我省做法和成效为全国贡献经验。三是南京中山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取得突破性进展。创建活动通过了国家林草局、住建部开展的国家植物园符合性认定评估,有望成为全国第五家国家植物园。四是林地审批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积极推动部分永久使用林地行政许可事项委托下放,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全面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全年共办理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883件,面积1524公顷,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实现了应保尽保。五是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任务有望提前超额完成。全省疫情发生面积压缩3.48万亩,撤销5个县级疫区,拔除12个乡镇疫点,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六是林业法治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出台,《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条例》列入2025年立法预备项目,省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
2025年,全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三绿”并举、推动“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坚持国土绿化与彩色化、珍贵化和效益化有机结合,不断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