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创新优势 太河走出扶贫改革范本

发布时间:2016/03/08

2016-3-8-34285ad13a9a4e50a6967adb7ebbab9c.jpg


  三月新春,万物复苏,太河镇同古坪村千亩核桃种植园里,一株株一米多高的核桃树正卯足了劲地旺盛生长。不远处的荒山上,也被错落有致的核桃树栽植遍布……同古坪村村委委员李本平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夏这里就长成绿油油的核桃林,7公里道路全面硬化后,种植、观光更便利,届时将与齐山连成一片,发展成新的观光景区,打通百姓脱贫致富新道路。”近日,本报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来到淄川区太河镇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同古坪时,眼前的一幕幕令人振奋。


   创新模式 首试三方合作入股


   位于太河镇的同古坪村是该镇4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之一,2014年精准识别的贫困人口51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村里耕地仅800亩,山岭薄地却达2800余亩。村民靠种粮、外出务工为生,在耕地面积有限、缺乏灌溉设施的制约下,百姓收入甚微。

   怎么才能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必须依托自然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外来资本。“自2009年,村两委多次外出学习考察论证,确定了打造‘千亩核桃种植园’的发展思路。”同古坪村村主任王国峰告诉记者,核桃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且便于保存。此外,核桃管理相对粗放,5年便可进入盛果期,能尽早地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核桃采摘比较方便,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核桃成熟后会自然落下且不会烂,这就解决了老年人最头疼的采摘问题。”谈到“千亩核桃园”的发展初衷,王国峰不免有些兴奋与激动。


   2014年,村里到寿光市诚信核桃苗繁育中心洽谈购买核桃苗时,与其达成了合作协议,采取“公司、村委、农户”三方按股份比例纷呈的模式进行运作,即:公司提供核桃苗和技术服务,占51%的股份;村委会负责协调和管理,占9%的股份;农户以土地入股,占40%的股份,公司收益按股份分红。


   三方合作模式下,农户不仅有了短期的“工资”收益,从长远来看,还收获了核桃的产出效益。寿光公司免费提供树苗、农膜等资料,负责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同时,与农户签订核桃收购合同,承诺按不低于市场价收购。村委则负责协调管理,组织村民进行生产。农户按约定拿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入股,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农户回地里干活每天还能拿到60-80元的工资。就是这样,同古坪村过去贫瘠的山岭薄地披上了绿装,随着核桃树的成长,农民收益越来越多。


   “工资+分红” 贫困户尝到新甜头


   在村主任王国峰和村委员李本平的带领下,采访组来到同古坪村的核桃园。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一边走,王国峰一边介绍:“这一块块的梯田,正是2012年用省里30万的扶贫资金发展起来的,共计220亩,覆盖贫困农户181户。不远处山地里种植的是与寿光市诚信核桃苗繁育中心合作发展的1600亩,每亩栽种了45—50棵核桃苗。”


   在同古坪村村民王继明家里,老两口特意拿出了今年刚结的核桃热情招待记者,收获的喜悦溢满朴实的脸庞。“我有两亩责任田,原来在丘陵地上种高粱、种谷子,一年收入700元。除去打麻雀、人工费还剩不到一半。后来,两亩地上种了七八十棵核桃树。我又和老伴去镇上组织的核桃培训班免费学习种植技术,留哪个枝,剪哪个枝,全都摸清了。”王继明说,种植之余他和老伴还给村里合作的企业打工,一人一月挣1000多元,家里结果的鲜核桃卖10块钱一斤,干核桃卖15块钱一斤,又挣了几百块钱,收入已经脱贫了。”他很是满足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千亩核桃种植园”已经覆盖同古坪村的贫困户,由工商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分别以资金、管理和土地进行入股分红,极大地促进了该村的社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自核桃种植园扶贫模式发展以来,截至目前,只剩18户未能脱贫,扶贫成绩相当喜人的。


   延伸产业链 以生态旅游带动脱贫


  在太河镇,像过去的同古坪村一样的贫困村还有很多,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模式尽快脱贫、彻底脱贫,在镇党委书记朱庆农看来,依靠资金支持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要有思路、有人才。所以应当一村一策、一地一智,充分挖掘各自优势,向旅游项目上倾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培养,才能助其彻底脱贫。


   “当前太河镇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等形成规模后就要实现转型升级。而在内部设施跟进的同时,更要打开眼光,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应立足长远。”朱庆农表示,将通过发展精品景区带动高、中、低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的发展,以适合包括本地和外地的各种游客人群。不仅发展旅游,与之相配套的吃、住、行、文化产业都要带动发展起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太河镇将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通过潭溪山风景区、齐山风景区、梦泉风景区、涌泉风景区拉动传统农业、种植业的经济产出带动乡民脱贫致富。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打造不仅改变了当地环境,也实现了当地乡民“家门口”就业,一场脱贫致富攻坚战赢在当下。


   (记者邢建红 刘洪霞 赵瑞雪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