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在华留学生点赞中国荒漠化治理

发布时间:2024/06/18 来源:新华社

1 (1).jpg

6月14日,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为留学生现场讲解、演示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新华社银川6月18日电 题:在华留学生点赞中国荒漠化治理

新华社记者谢建雯、刘海、马思嘉

从位于宁夏灵武市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摩回来后,坦桑尼亚留学生理查德细细翻看着手机上的照片,沙漠和绿洲的鲜明对比,让他对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果感到惊讶。

32岁的理查德是宁夏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一名硕士留学生,“这是我第二次参观白芨滩,听到三代人坚持70多年变沙漠为绿洲的治沙故事,忍不住惊叹。”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三面环沙,处于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包围之中,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白芨滩更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植树播绿,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的“绿色长廊”,挡住了沙漠的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也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2 (1).jpg

6月14日,宁夏医科大学留学生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据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杨立军介绍,这里每年3至10月要接待300多个观摩团,其中不乏国际友人。而为了让访客直观地感受治沙成果、了解治沙艰辛,保护区专门留下一片保存完好的沙漠做对比。

“我们这儿已经没有可以治理的沙漠了。如果不是这片对照区,很少有人会相信一个曾经‘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能变成现在这样。”他说。

每年夏天,宁夏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都会组织留学生到白芨滩参观,今年也不例外。近日,包括理查德在内,来自坦桑尼亚、也门、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的25名留学生来到白芨滩体验扎草方格,了解中国荒漠化治理。

“每年带留学生去参观沙漠治理,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展示中国在世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决心和贡献。”宁夏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单彬说。

理查德即将毕业,他将这次沙漠之行视作一次小小的毕业旅行。“上次过来,他们教我们扎草方格固沙,我一开始还做不好,但今年我已经可以给同伴们当老师了,回国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分享从这里学到的经验。”

3 (1).jpg

6月14日,宁夏医科大学留学生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聆听治沙故事。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不同于理查德,印度女孩玛哈是第一次走进沙漠。她没有戴帽子或口罩来躲避夏日骄阳,反而大方沐浴着沙漠阳光。在松软的沙子上深深浅浅地走着、跑着,一路都在笑着拍视频。

“看到这样的沙漠我很兴奋,中国把沙漠变成有用的土地,这种做法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棒!”这位19岁的女孩说,她希望在中国留学期间能学到更多、经历更多。

而在理查德看来,宁夏更让沙漠变得更有吸引力。随着流沙得到控制,当地人开始沙中掘金,发展沙漠旅游。在宁夏生活了10年,理查德去过许多景点,距离白芨滩约200公里的沙坡头景区最令他难忘。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处于腾格里沙漠和黄河的交汇处,以沙漠旅游闻名世界,每年吸引数百万国内外游客来此休闲娱乐。在这里,人们可以骑骆驼、滑沙,体验沙漠冲浪、沙漠越野、沙漠观星、篝火晚会……

理查德和朋友玩过很多项目,“全程非常享受,尤其是坐在车里沙漠越野,忽上忽下的感觉很刺激。看到一些欧洲或非洲面孔欣赏风景或拍照时,你可能会有种在迪拜的错觉。你爱护大自然,大自然也会回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