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四川攀枝花:从“脚板巡山”迈向“云端守望”,“空中奇兵”守护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四川林草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攀枝花:从“脚板巡山”迈向“云端守望”,“空中奇兵”守护绿水青山

白天,它是“空中喊话员”,用500米传播半径覆盖林区重点区域;它也是“隐患追踪器”,靠厘米级定位精准锁定火源,追踪违规用火者。夜间,它变身“地火监测仪”,透过热成像捕捉70℃以上的高温危险区。

5.jpg

无人机透过热成像捕捉精准锁定火源,追踪违规用火者

自3月12日无人机巡护系统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启动以来,这套“科技防线”已成功拦截6起违规用火事件,缩短了20%的应急响应时间,巡查效率较人力提升2倍。

空中喊话员——旅游景区的移动广播

“各位游客请注意,您已进入林区,请勿携带火种,禁止野外用火……”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景点上空传来清晰的广播声,一架无人机循环播放着防火提示。

四月踏青季,这座千年古村落游客络绎不绝。周边林木葱郁,环绕村落。加之春季天干物燥,游客活动频繁,防火压力与日俱增。

6.jpg

无人机在迤沙拉村景区内进行空中喊话

无人机化身“空中宣传员”,每天沿固定航线穿梭于村寨的红墙黛瓦与山林之间。“我们的无人机搭载了智能语音系统,在重点区域每半分钟循环播放一次防火提示。比如在游客集中区域,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员聚集时,无人机会自动增强音量并缩短播报间隔。”无人机巡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无人机单次充电可连续播放半小时,宣传覆盖半径达500米。

不少外地游客对“头顶的提醒”印象深刻,重庆游客罗女士刚踏入景区便听到广播:“一进入景区就听到无人机的喊话提醒,连山腰的岔路口都有警示声,这也让我们在游玩时更加注意安全,绷紧了防火这根弦。”

打点定坐标——隐患现场的快速响应

迤沙拉村周边散落着数百座祖坟,虽清明祭扫高峰已过,部分村民仍有“节后祭扫”的习俗。

无人机监测屏上,一个身影朝迤沙拉村后山坟区的小径间移动,一位村民提着手提袋正往林缘走去。无人机立刻降低高度,高清镜头中露出疑似香烛类祭祀用品。飞手轻点屏幕启动坐标锁定,1公里外的护林员同步收到定位信息,仅10分钟便赶到距松林20米的现场,及时对村民进行了劝阻。

7.jpg

护林员与无人机配合巡逻

“当时,那位村民祭祀的点位距离林区边缘不过20来米。换作以前依靠人力巡逻,难以察觉。”迤沙拉村巡山护林员张树波说道,目前全村3条进山小路均在无人机飞防覆盖范围内。一旦监测到隐患,飞手会立即通知护林员迅速响应前往处理。

“目前,我已在全区范围内执行了130余次飞行任务,累计飞行1800公里,最多一天飞七八个架次,按现有飞行频率,全区乡镇山林区域已基本宣传到位。”无人机巡查项目负责人调出航线图介绍,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可将坐标误差控制在10厘米内,配合无人机自动追踪喊话功能,目前已精准定位并拦截6起危险用火行为。

热成像夜巡——黑暗中的“安全哨兵”

针对夜间明度低、传统巡检难以覆盖的隐患区域,无人机热成像技术优势得以凸显——其搭载的热成像镜头可精准识别-40℃至550℃的温差变化,即使在无光环境中也能捕捉到异常热源。

深夜的前进镇与太平乡交界处,无人机热成像镜头正扫描着地面,实时将地表温度回传至监测屏幕。这片被列为高危自燃区的区域,地下埋藏的物质常年释放热气。若监测过程中,屏幕画面出现红色点位,系统将立即触发警报。

8.jpg

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监测屏上的画面捕捉异常热源

“无人机集成7个模块协同作战。”无人机巡查项目负责人列举夜巡核心模块介绍,128倍变焦摄像头白天完成全域扫描,夜间则由热成像镜头接力,配合极光测距模块锁定直径20厘米的隐火点,目前单机单日最长续航达6小时,可覆盖乡镇交界盲区。

“这套系统已接入仁和区森防智慧管理指挥平台,每天可生成7-8组巡护数据,包括热源、可见光等近10项参数。”区森防指办专班成员介绍,当前无人机飞巡小队由“一车一司机一飞手”组成,下一步将试点“无人机巢+大飞机”自动巡航——无人机可自主充电、识别异常并报警,效率提升后可覆盖全区80-90%的林地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