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大兴安岭,8万里银色林海十分寂静,成片的树木像尽职的哨兵,默默地护佑着中国北方的生态和粮食安全。
过去,每逢冬季,正是砍伐木材、运输林木的繁忙季节;如今,在大兴安岭,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景了,昔日的伐木人已经变成了护林员、营林员。
2015年12月3日,大兴安岭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韩家园林业局吊桥林政防火检查站站长于洪普吃过早饭,骑着摩托车准时来到检查站,其他几位同志也陆续到岗。10时不到,几名管护员已进入深山进行巡护,寒冷的气候并没有阻挡他们每天的既定行程。
今年50多岁的老于,5年前由林场一线来到检查站工作。据老于讲,他刚来检查站那会儿也是冬天,正是林区采伐的繁忙季节,每天从检查站过往的运材车辆达100多辆。自从去年木材全面停采以来,运材车辆一辆也没有了,检查站职能已由过去的检查运材车辆的运输手续、林政防火,转变为防止盗伐木材、偷拉私运,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检查宣传等。
作为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大兴安岭一直是我国东北“粮仓”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一米商品材不能采、不能动”,已成为全区上下共同坚守的生态红线。地委书记贾玉梅经常说:“森林资源是大兴安岭的生存之基,我们要在思想上筑牢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停伐政策,确保稳得住、不反弹,坚决不能越过生态红线。”
实际上,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就逐年大幅下调木材采伐量。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木材产量由“天保”一期工程的每年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每年56.5万立方米。尤其是进入2014年,大兴安岭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实施封山育林,每年减少消耗林木蓄积100余万立方米、减少生产商品材56.5万立方米。
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大兴安岭在林地使用、木材运输、加工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了“兴安六号”专项行动,对滥砍盗伐、毁林开垦、拱地头、扩地边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先后查处非法侵占破坏林地案件88起,挂牌督办13起,收回林地249.44公顷。
去年11月8日,一部以阿木尔林业局女防火瞭望员雷开荣为原型的电影《守望》在大兴安岭播放,并在微信圈里火热流传,电影讲述的是防火瞭望员25年如一日,别夫离子在远离市区80多公里、在海拔1105米的防火瞭望塔上防护守望,使守护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加格达奇林业局防火瞭望员王文久说,电影《守望》就是反映防火瞭望员的真实故事。他从事瞭望员工作整整10年,林业局施业区面积96万多公顷,他一个人观测防火责任区面积就达5万多公顷。2007年春季,林业局罕诺河管护区发生草甸火,王文久坚守瞭望塔3天3夜,不间断报告火情变化,为指挥部实施最佳灭火方案,合理调配兵力提供了依据。秋季防火时,他每天仔细瞭望,及时发现50多公里外的一个细小烟柱,立即上报,避免了一场森林火灾的发生。
“天保”工程以来,大兴安岭加大对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林火监测、扑救指挥、通讯、扑救装备等硬件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心中的愿景就是,让大兴安岭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王文久朴实的话语,说出了所有防火瞭望员的心声。
记者在大兴安岭地区资源局采访时看到一组最新的数据,透过这组数据的变化,大兴安岭资源保护取得的成就可见一斑。
到2015年,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较“十二五”前增加4400多万立方米,达到5.71立方米,较天保一期前增加了5800多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较“十二五”前增加了7.7万公顷,达到683.66万公顷,较天保工程前增加了35.2万公顷;林地面积比“十二五”前增加了10.6万公顷,达到809.89万公顷,比天保前增加了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较“十二五”前增加了0.91个百分点,达到81.86%,比天保工程前增加了4.21个百分点,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几年来,特别是停采以来,大兴安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管护网络越织越密,先后安排管护人员1.7万多人,管护家庭承包1175户,设立管护站359座,管护面积覆盖了全部林业用地,实现了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历史性跨越。据测算,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累计创造生态价值2.7万多亿元,生态价值远远超过森林资源自身。
展望“十三五”,大兴安岭将继续保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态势。力争到2020年末,林地总面积达到8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2.17%,大兴安岭会越来越“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