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月20日电(记者王博、何问、张睿)腊月的祁连山清冷静谧。跟随护林员,我们踩着河谷嶙峋的碎石,向大山更深处行进。
这是一条山洪开出的沟道,崎岖难行,两旁是陡峭的崖壁。石缝中的积雪和坚冰增加了攀爬的难度,我们小心地在大小石砾间寻找着合适的落脚点。然而,对于李洪虎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不过是一条寻常的巡护路。
“有时会骑摩托车,有时也会跟牧民租马。但很多地方还是要依靠步行。”李洪虎边走边说。这样的路,他走了七年。
冬日中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柳树园资源管护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睿 摄
李洪虎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柳树园资源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广阔,分布有22个自然保护站和144个资源管护站,1000多人在大山里担负着和李洪虎一样的使命。
李洪虎所在的柳树园资源管护站管护面积约2.4万公顷,人均巡护面积近3500公顷。他们常常天不亮就得出发,以确保当天能够返回。
护林员们正在日常巡护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背着通信设备和巡护装备,沿途巡查林地、监测野生动物、关注森林草原防火、记录巡护监测情况,都是李洪虎和同事们日常的工作。看似枯燥单调的日子,在他们笔下却别有生趣。
“巡查途中发现岩羊,大约80只,大小雌雄混群在山坡吃草……”“今天巡查时,有5只小石鸡跑过……”翻看李洪虎的巡护日记,除了火灾隐患、捕猎采挖等风险排查情况的详实记录,更多的篇幅留给了野生动物。
李洪虎说,这几年,野生动物的增多肉眼可见。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之后,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包括“旗舰物种”雪豹在内的野生动物频频现身。300多只的马鹿和白唇鹿大种群、近百只的蓝马鸡种群、近千只的岩羊大种群……曾被认为几近绝迹的马麝也重新出现在祁连山里。这些变化,都被李洪虎和同事们捕捉、记录。
“家族”日渐庞大的野生动物如今也成了守护者们“甜蜜的负担”。随着祁连山野生动物资源恢复,其分布范围和活动区域,渐与周边农牧民生产生活“接壤”。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野生动植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告诉记者,部分自然保护站监测到雪豹分布的最低海拔为1960米,监测人员还发现了雪豹在河西走廊绿洲农田边缘活动的情况。有护林员曾在巡护途中遭豺围攻,近期有科研站点被棕熊破坏。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柳树园资源管护站的工作人员正在记录巡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比起野生动物,最让李洪虎们担心的还是火情。这几年随着人类活动扰动减少、植被恢复,牧草枯落物堆积叠加,可燃物载量逐年增多,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防火期,林区防火压力明显增加。
“幸好现在多了防火监控。”监控屏幕上,随着镜头的转动,李洪虎能够调取防火视频监控塔周边的影像,过路的岩羊、探头的旱獭都能清晰记录。李洪虎说,如今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塔遍布保护区的重点火险区,一旦发生火情都能及时掌握,联动处置。
再过几天,李洪虎就要迎来在祁连山度过的第四个春节。他说,这座山,他们会一直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