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科学造林绿化让各方获利点赞

发布时间:2016/01/20

曾经寸草不生的石头山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山上混交栽植的各类珍贵树木收益可期;出材率超过80%的桉树生长旺盛,在提供木材的同时保护着天然林的安全。造林绿化之于广西,不仅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绿色空间的生态需求,更是发展区域经济、促进林农增收和维护生态与木材安全的必要途径。


  治理,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中渡村,一场石山变“金山”的奇迹正在上演。


  这里是崇左市政府的后山,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经乱石嶙峋,基岩裸露度超过45%,灌草盖度仅为10%。2006年,崇左市政府对区域内260亩山地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人工栽植降香黄檀、任豆树为主的珍贵树种,同时混交台湾相思、银合欢等常规树种,点缀凤凰树、蓝花楹等开花树种。工程坚持造林整地不炼山,不全面清理林地,见缝插针挖种植坑,并连续管护3年。


  如今,降香黄檀、银合欢等已开始天然更新,茂密的林冠下,落籽萌生的幼苗长势喜人,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


  与林木一同生长的,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仅这些降香黄檀,按照目前的市场价,50年后每亩的收益就可超过1亿元。”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研究员卢立华说。而此前,周边村民依靠石山获取的收入仅来源于见土撒种、靠天养活的玉米,在石山上开垦广种薄收,结果越垦越穷。

  人工治理效益显著,那么只依靠自然修复能否改善环境呢?


  “在有些地区可以,但恢复速度差距极大。”卢立华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水热条件好、植被相对丰富的地区,通过自然恢复,5年内可恢复草本植物、10年内可生长灌木、10年以上可出现乔木;而通过人工造林,5年即可实现郁闭,要形成顶级群落,人工造林将比自然恢复的时间提前70年-80年。“以这片山地为例,如果完全依靠自然修复,现在应该只有草本和灌木。”卢立华说。


  “很多石漠化地区都是极度贫困的,农民没有生活来源,依靠缓慢的自然修复不但影响生态安全,更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广西林科院石漠化治理所所长申文辉说。他表示,封山育林只适宜部分轻度石漠化地区,在中度、重度石漠化地区,不开展人工治理只会加剧石漠化程度。


  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92.6万公顷,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广西通过不断加大科研力度,确定了10余个适宜岩溶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和多个可实现短、中、长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复合栽培模式,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与第一次监测结果比较,全区石漠化土地减少45.3万公顷,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47%。


  育材,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2014年,我国木材需求达5.39亿立方米,其中进口2.59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48.1%。随着我国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各国保护森林资源、限制木材出口的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木材供给、维护木材安全的任务愈加艰巨。


  “唯一的出路就是人工造林。”广西林科院副院长项东云说,桉树是广西三大用材树种之一,作为速生丰产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轮伐周期短、出材率高、材质好、病虫害少等天然优势。在生长旺季,桉树1个月可长高1米,5年左右就可轮伐,出材率超过80%,最高可达95%,可广泛应用于造纸和纤维板、人造板制造等领域。


  “目前尚未发现相似的生长迅速、木材材质好、适宜大面积栽植的树种。”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谢耀坚对此表示赞同。据他介绍,我国现有桉树人工林450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人工林总面积的6.3%;而桉树年产木材量超过3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25%。“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南方适当发展桉树等人工林,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战略需要。”谢耀坚说。


  在提供木材的同时,桉树所能发挥的生态效益同样重要。研究显示,每公顷桉树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4.3吨,分别是杉木和马尾松的2.2倍和3倍。在雷州半岛,桉树因其具有的水源涵养作用,在沿海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广泛推广种植。


  “桉树材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栽植成本低、收益大,林农种植桉树的积极性很高。”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林业研究中心主任魏国余说。


  潘茂川是高峰林场职工家属,2008年,他向林场租了50亩林地种植桉树,并在林下养鸡。今年,潘茂川的桉树进行了第二次采伐,每亩平均年纯收入超过1000元,林下鸡每年的收入也可达1万-2万元。


  潘茂川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外出打工每年的收入仅为2万元,种植桉树后除了前两年要进行适当管护,几乎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每年纯收入就可超过5万元。如今,潘茂川在南宁市买了房子和车子,日子过得悠闲惬意。


  “目前,广西桉树种植面积达185.32万公顷,且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桉树产业平均年产值可达1500亿元。”项东云说。


  释疑,桉树不该被“妖魔化”


  在广西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优良树种展示区内,高大笔直的桉树整齐排列,林下草木茂密、杂灌众多,生长得最旺盛的灌草已有两人多高。步行林中,清脆的鸟鸣不时传来。“到我们的林子里走走,那些‘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魏国余说。


  魏国余的说法源于曾经在社会上盛行一时的桉树“生态威胁论”。传言称,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栽植后会把土壤中的水分、营养消耗殆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力衰退,无法生长其他植物,对生态环境破坏巨大。


  “这些传言说明还有人对桉树的认识不科学、有偏见,将桉树妖魔化了。这些问题的确曾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但都是由于人工栽培不当引起的,与桉树树种本身并无关系。再好的树种,如果栽管不好,也会出现问题。”谢耀坚解释说,桉树人工林因生长快、产量高,吸收的营养也相对较多,但只要科学经营管理,在栽植桉树时配方施肥,提供桉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就不会对土地有所影响。


  在水分利用方面,科学研究表明,生产1千克重量的桉树干物质耗水量为785升,而同样的相思则需要1323升、松树需要1538升。来自雷州半岛的监测结果也显示,桉树在雷州半岛的年水分蒸腾、蒸发量共约1000-1100毫米,远低于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不会造成地下水减少。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栽植密度过大,轮伐周期过短和过度清理林下物。”谢耀坚认为,只要坚持科学规划、整体布局,根据自然条件选择经营模式,就可以平衡生态和经济效益。“桉树人工林同样具有生态功能,只是与天然林相比略逊一筹,但绝不存在破坏生态的问题。”


  “桉树资源需要分类,主要问题在于短、中、长周期搭配。”项东云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桉树人工林应按照不同需要、不同区域确定轮伐期,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当延长轮伐期,不仅能促进林下生态状况恢复,还有利于培育桉树大径材。


  生态安、经济兴、社会定。基于科学和实践经验开展的造林绿化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铺路搭桥。绿荫之下,潜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