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昔日风沙万里 今朝绿荫处处

发布时间:2022/07/0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家住长城乡,紧靠黄沙边,风吹黄沙过河岸,人人都看见……黄沙上栽上树,黄沙能变绿,保护我们的好土地,人人都欢喜。”这是甘肃省武威市长城镇红水村村民王天昌自编的《治沙歌》,时常用三弦弹唱。和儿孙一起,他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已走过二十三载治沙路。

多年来,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治沙 中国样板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中国用长达73年的规划期,向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宣战,彰显了我国改善北方生态状况的坚定决心。40多年来,三北工程完成营造林3014万公顷,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多年间,已完成营造林902.9万公顷,保障了首都生态安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截至2018年8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治沙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的毛乌素沙地,如今一副林丰草茂的模样。一个又一个不毛之地成为生命绿洲,沙区书写了绿色奇迹。

点滴之绿,汇聚由黄到绿的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全国建立了4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8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初步形成了荒漠定位观测体系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

《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等顶层规划设计相继出台,连续进行“十二五”“十三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防沙治沙的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强。

 中国还不断创新实用治沙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创造了包兰铁路“五带一体”防护体系、阿拉善飞播治沙造林等先进治沙技术,打造了科学治沙的“中国样板”。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之一,我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与公约秘书处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增绿增收 重塑家园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不仅导致了生态灾难,也严重制约了沙区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沙产业发展,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部的山西省右玉县,曾饱受风沙之苦。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今天的右玉,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右玉也是全国沙棘产业建设重点县之一。截至2020年,右玉共有沙棘林26万亩,沙棘加工企业12家,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

“右玉沙棘种植历史悠久,生态环境改善后更易成活。我们联合基地和农户,实施产业化经营,建成优质沙棘原料生产基地5.8万亩,年综合加工沙棘果原料8000多吨,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8900万元。”山西省塞上绿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雄说。

这家公司还与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管护合同,每人每月可获得管护收入2000元;带动了300多户农民种植沙棘,每户每年可增收2万元左右。

北京市延庆区是首都生态涵养区。2015—2020年,延庆区承担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平原地区生态林管护等工程,完成封山育林14.5万亩。工程实施期间,当地农民用工超过80%,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生态环境改善带动了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延庆区张山营镇32岁的张海超是“大隐于世”精品民宿连锁品牌的总经理,他看准民宿产业的发展潜力,回到农村老家创业,带动了周边村民一同致富。“村里的乡亲们将老房子租给我,合同期满后,我会将翻新的宅子直接还给老乡。村民应聘成为管家、保洁员,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高的可以达到五六千元。”张海超说。

涓滴成海 抗争不辍

在长期与风沙斗争的实践中,我国涌现出了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以及“时代楷模”苏和、八步沙“六老汉”等治沙英模。作为万千沙区群众的代表,他们在守望家园的同时,丰富着民族的精神谱系。

在“治沙英雄”石光银坚持治沙的40余年里,没有足够的资金买树苗,他就卖掉自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唯一的儿子在运送树苗时遭遇车祸去世,他就把悲伤埋进毛乌素,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在狼窝沙两战两败,甚至差点被沙暴刮走,他咬紧牙关、多方学习,终于取得三战狼窝沙的胜利……

八步沙“六老汉”年近半百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种下的苗子十不存一,他们就细心钻研如何提高成活率;大风把住的沙窝棚吹跑,他们就在冰冷的地炕依偎到天亮,也不离开“治沙指挥部”;护林人手不足,他们就发动家人,6家40多口齐上阵;一代人干不动了,就把接力棒传到下一代手中,约定每家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

肆虐的风沙,阻挡不了沙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代的接续奋斗,让沙区从漫天黄沙到绿树成荫、从经济落后到产业兴旺,沙区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科学来治沙,树木能长大,树木长起来挡黄沙,毁灭不了我们的家。”在亲手种下的林带旁,王天昌的歌声仿佛快乐的鸟儿飞向远方。

(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