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韩家园林场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东南麓,经营总面积121689公顷。巍巍青山见证了韩家园林场从“伐”到“护”的沧桑巨变,层层年轮镌刻着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还一片绿色
1991年,伴随着韩家园林业局的开发建设,韩家园林场也在大山里落地生根。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里,韩家园林场以多伐为荣,每年能产出15万立方米木材。然而,种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采伐的速度,此后的20余年里,林海越来越稀疏。
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韩家园林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采取停、管、抚、造等多项措施,持续在增绿上下功夫,在护林上做文章,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被率、森林蓄积量均有显著增长,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四库”功能进一步增强,使森林屏障重获生机。当年采伐殆尽的山又披上了“绿衣”,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恢复明显,林区生态越来越好。2023年,双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正式从林场施业区剥离,成为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地标。
织一山锦绣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征程中,韩家园林场不断强化林长制组织体系,持续精准发力,抓实“林业四防”,织密山林守护网,勾勒生态锦绣图。
严防森林火灾守住“绿”。落实场级领导包片制度,建立“三清单一承诺”工作机制,严格野外作业“十有”规定,采取“出村早查、入山检查、作业跟查、三清巡查、网格排查”五查措施,抓好常态化管控,确保森林火灾零发生。
严防有害生物护好“林”。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警防治,坚持分类施策,抓好鼠害、虫害防治,做好货站、高压线、景区、瞭望塔等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监测和韩红线、富林线、局址周边日常巡查及秋季普查工作,确保病虫害防治零事故。
严防乱砍滥伐管好“树”。加强日常巡山护林管控,持续开展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垦等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和主题日宣传活动,对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零容忍”,确保森林督查零案件。
严防掠夺资源尽好“责”。紧盯春耕春播、秋收秋整地等农事活动,严防拱地头、扩地边等非法侵占林地行为;加大项目监管,严防少批多占、未批先占等违规占用林地行为;加强跟踪排查,严防盗采砂金、野生药材和偷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确保资源监管零报告。
兴一方热土
林区不伐木,照样有出路。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韩家园林场紧紧围绕“两山”理念,提出了“生态产业为龙头、一站一品为特色”的发展战略。
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绿馨园山庄、蓝莓园采摘基地、兴林广告有限公司等适合林场转型发展的新兴项目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构建了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生态主导型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鼓励职工利用管护站、检查站周边的丰富资源和周围的闲暇空地,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畜、林蜂、林菌、林药等特色种养殖项目,把站卡周边的“方寸之地”变成创收之所,有力激活了绿色优势。林场特有的林下珍品毛尖蘑入选黑龙江九珍十八品名录,享誉四方。
除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韩家园林场还在职工增收上不断努力,坚持项目牵动、典型带动、舆论推动、上下联动,为职工增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14个增收项目如火如荼持续推进。2024年有85名职工参与增收,实现经济性收入282.6万元,人均增收3.3万元。
历经三十余载风雨洗礼,韩家园林场成功实现从传统林业到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曾经以伐木为生的百余名职工,如今在绿色产业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韩家园林场的蜕变,不仅是自身的重生,更是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为全国林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韩家园林场样本。(田野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