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把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四个服务"意识,主动服务首都战略定位,全面加快园林绿化建设,确保圆满完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绿化委员会部署的各项任务。北京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8万亩、城市绿地803公顷。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85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成效显著。一是高水平完成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的景观环境服务保障任务。围绕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全系统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精神,精心组织、细致谋划,在北京市范围实施了花卉景观布置。天安门广场"普天同庆"中心花坛在庆祝活动结束后7个小时内惊艳亮相;长安街沿线摆放特色鲜明的大型主题花坛12个,北京市各重点区域、重要节点、主要道路沿线共摆放花坛200余个,地栽花卉2000万株,花柱花堆小品1万余个。开展了"十园风采、百园荟萃"北京市国庆游园活动,组织展览展示、文体活动、表演演出等400余场。市属公园圆满完成国庆阅兵保障、重大国事活动服务接待任务。同时,圆满完成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环境保障任务。二是成功举办了一届精彩纷呈、广受赞誉的园艺盛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世园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圆满完成世园会周边绿化景观提升、"两园一区"建设、各区展园参展等重大任务。特别是"两园一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首都博大精深的花卉园艺水平,展现了大国工匠业务精湛的职业技能,成为最受欢迎、最具人气的特色展园,"北京园"和"中国馆北京展区"分别荣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和北京世园会组委会最高奖,"百果园"荣获组委会最佳创意奖,"两园一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520万人次,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同时,承办了2019世界花卉大会,积极参展了南阳世界月季大会、南宁园博会,并获多项大奖。三是圆满完成了中央领导、共和国部长和将军、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国际森林日等重大植树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创新义务植树形式,建成"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13处。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北京市共有396万人次以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162万株,抚育树木1056万株。四是出色完成香山革命纪念地修缮开放的重大政治任务。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原貌,全面修缮完成双清别墅、来青轩等8处革命纪念旧址,同步设置9495件展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观并发表重要讲话。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


  (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25.8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159万株。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已经完成49.3万亩,基本实现任务过半。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形成了林海绵延的绿色景观。结合重大活动、重点功能区环境提升,建设大尺度森林16.3万亩。围绕服务保障世园会冬奥会,在世园会周边实施绿化1.17万亩,京礼、京藏、京新高速绿色通道沿线形成了不低于300米的绿色景观带76公里;围绕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峰会,在雁栖湖周边和京承高速沿线实施绿化景观提升1.5万亩,市郊铁路怀密线两侧完成造林绿化2134亩;围绕打造"森林中的机场",在大兴新机场周边新增造林绿化1.2万亩,高质量完成门户区700余亩绿化美化任务。二是突出生态惠民,不断增强了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充分利用拆迁腾退地,建成朝阳汇星苑、顺义海航、房山长阳等大尺度森林8处,新增造林5009亩;围绕构建两道绿色项链,新增造林1.9万亩,实施了"一绿"8处城市公园、"二绿"7处郊野公园建设,特别是温榆河公园一期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种植乔灌木9.4万株,不断满足了市民的生态需求;结合违建整治和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浅山区生态修复,实施造林绿化9.1万亩,显著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三是突出高质量发展,显著提升了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在造林绿化建设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和修复,通过新造林与原有林有机连接、互联互通,形成千亩以上绿色板块40个、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6处;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新增和恢复湿地2247公顷,建成亚运村中心花园小微湿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乡土、长寿、食源、抗逆、美观"的苗木要求,常绿树与落叶乔木栽植比例达到4:6,优良乡土树种比例达到80%以上;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微地形堆筑、作业路和广场垫层铺装中,优先利用拆迁建筑垃圾和资源化处理再生骨料及衍生品1300余万方;坚持工程质量全过程管控,严把整地、苗木、栽植、浇水、管护等关键环节,新植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三)城市宜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充分利用拆迁腾退地实施"留白增绿"1686公顷。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战略留白"保地增绿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任务和相关补助政策。二是全年新增城市绿地803公顷,建成西城莲花池东路逸骏园(二期)、海淀五路居等城市休闲公园24处,新建东城区北中轴安德、西城区广阳谷三期等近自然城市森林13处,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60处,北京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80%提高至83%。三是完成公园绿地改造141万平方米,建设生态精品街区3.2万平方米;实施老旧小区绿化改造22万平米、道路绿化改造31万平米,新建屋顶绿化11万平米、垂直绿化40公里,完成739条背街小巷的绿化景观提升,新建健康绿道135公里,市民绿色福祉显著增强。


  (四)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加快推进。一是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在规划设计方面,围绕落实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园林绿化实施方案,明确了53项重点任务;高质量编制完成城市绿心等一批专项绿化设计方案。在绿化建设方面,高质量推进30个续建项目,新启动21个项目,新增和改造林地绿地3.5万亩。城市绿心全面完成8000亩绿化主体栽植任务,整体上初具形态;潮白河景观生态带加宽加厚,新增造林绿化6500亩,城市副中心"东部一带"基本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建成公园6处,绕城"绿色项链"逐渐合拢。二是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完成造林5.13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万亩。在首钢遗址公园实施绿化1440亩,建成森林公园2处;南大荒水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三是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完成困难地造林2.26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山区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完成彩叶造林1.53万亩、公路河道绿化150公里。支持张承地区营造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推进了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建设。森林资源保护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


  (五)资源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一是森林灾害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实施森林防火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扑救队伍建设,完成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防火物资储备、无人机巡护、道路测绘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北京市新建专业森林消防队13支,总数达到139支3486人。北京市发生森林火情火灾24起,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全面加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重大活动、重要工程的防控布控和应急处置,实施飞机防治1071架次,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二是涉林涉绿资源监管全面加强。北京市开展了绿地认建认养和公园配套用房出租中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共排查问题2228个,目前基本完成整改,并针对突出问题研究制定6项制度,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开展了"绿卫2019"森林执法、"绿盾2019"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违建别墅占用林地清理、"住宅式墓地专项整治"、浅山区违建整治、规自领域问题整改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排查了一批问题线索,收回林地2100余公顷。围绕构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对各区保护地情况开展了调查摸底和信息核查,基本摸清了交叉重叠面积和保护管理情况。开展了北京市公园管理服务专项治理,共整治黄土露天100余万平米,补植树木24万余株,清理整治违章建筑2万平米,拆除私搭乱建64处;市属公园引进首都公共文明引导员5000人次,联合治理采挖植物、攀折树木、损坏草坪等六种不文明游园行为,取得显著成效。大力加强野生动物保护,针对候鸟迁徙的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了对重点地区自发鸟市的专项检查,依法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破获一批重大案件。三是资源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160余万亩平原生态林实行了分级分类养护管理,建立了数字化管理平台和一批养护示范区,提升了科学化、精细化管护水平。加强绿地养护管理的检查督导、等级评定,建立了行道树数字化管理台账;围绕构建树木健康诊断体系,完成核心区主要道路两侧5.5万棵大树的安全评估和风险排查。加强城市副中心办公区、"千年城市守望林"绿化养护,高质量保障了外事活动。开展了第九次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调查、北京市公园基本情况普查和湿地资源普查成果验收工作。加强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本摸清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有针对性改善栖息环境。


  (六)多效并举促进绿色增长。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印发了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绿化美化建设分工方案,编制完成美丽乡村绿化美化技术规程,高标准完成乡村绿化美化5050亩, 打造了20处进得去、有得看、留得住的村头片林。二是绿色产业加快提质增效。大力推动果树产业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修订完善果树产业发展基金扩展投资范围,通过设立子基金向社会募资13.32亿元,新发展果树9763亩。抓住北京世园会机遇大力发展花卉园艺产业,北京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实现产值12.5亿元;北京市苗圃面积24.8万亩,产值超过60亿元;蜂产业带动精准脱贫作用日益凸显,北京市蜜蜂饲养量达27.76万群,养蜂总产值1.9亿元。建立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抽检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三是惠民政策助力农民就业增收。全面兑现和落实山区生态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平原生态林补助等惠民政策,保障了农民利益。严格落实园林绿化用工保障本地农民就业政策,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共吸纳8.6万农民就业增收,其中本地农民1.9万人;平原生态林养护、森林健康经营、规模化苗圃建设等共吸纳本地农民4.2万人就业增收。


  (七)生态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一是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区、镇、村三级联创,编制完成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昌平、通州、怀柔、密云等8个区编制完成创森工作总体规划,延庆区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同时,创建"首都森林城镇"6个、"首都绿色村庄"50个,认定国家森林乡村197个。二是围绕"三条文化带"建设,编制印发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了北法海寺二期遗址保护、西山方志书院、香山二十八景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进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西海子公园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市属公园完成了天坛泰元门、颐和园福荫轩院、景山观德殿等18项文物古建修缮任务。三是围绕丰富生态文化活动,开展了森林文化节、森林音乐会、森林"悦"读、森林与人、地景艺术节、"2019爱绿一起"和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中国古建探秘等一批系列文化活动,新建首都园艺驿站27家;发布了《北京自然教育白皮书(2019)》,发起成立了"首都自然教育联盟",成员达106家;持续开展"让古树活起来"系列宣传活动,制定出台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见,加强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启动了丰台太子峪、海淀公主坟、西城金融街3处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市属公园文创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种类增至5400种,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1.47亿元。四是围绕扩大生态文化传播,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上百次,在《北京日报》刊发园林绿化和市属公园各类稿件1200多篇,在《北京电视台》各频道播发相关新闻报道1000余条,在《北京新闻》节目"我爱北京"板块制作播出专题报道90多篇,以百姓说身边变化的视角,形象生动展示了园林绿化工作的新亮点、新举措、新进展,显著提升了首都园林绿化的影响力。五是围绕传承园林绿化历史文化,圆满完成第二轮《北京志o园林绿化志》的编纂并正式出版发行,开展了《建国70周年北京园林绿化大事记》的编纂;加强园林绿化文史资源的收集利用,举办了园林绿化文史展等系列展览展示活动。 


  (八)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持续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全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亿元,为高质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加快推进了重点改革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机构改革工作平稳落地,市局相关内设机构职责调整全面完成,共划出3项职权,划入15项职权,新增1项职权。增设了自然保护地管理处,新接收划转2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总数达79处。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15家新型集体林场建设试点并完成注册登记和正式运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制定了退耕还林补助调整政策,巩固了绿化成果,维护了农民利益。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成权力清单划出5项,划入11项;改革完善涉林涉绿审批机制,精简政务服务事项申报材料60%,压缩办理时限55%以上,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圆满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国家验收工作。三是不断完善了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发展需要,市人大打包修改和颁布实施了4部涉林涉绿地方性法规,开展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立项论证和起草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战略留白临时绿化、退耕还林补助、古树名木保护、绿化工程招投标和施工企业信用管理等一批重要政策。深入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专项规划成果12项,北京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四是着力强化了科技支撑。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年组织制订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36项,组织实施科技成果推广7项,并依托项目实施,组建了7支园林绿化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制定了推进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方案,建立生态林养护管理综合示范区50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174个,推广各类先进生物措施2867项。增彩延绿、土壤污染防治、集雨节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杨柳飞絮综合治理持续推进。积极推进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向冬奥组委提交了延庆赛区及周边生态监测方案,完成松山保护区野外生态监测站建设,启动了相关指标的监测。五是加大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年共开展金剪子、造园工艺师、环保花艺师等多工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100余场次,培训职工一万余人,为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2020年工作计划


  计划新增造林绿化20万亩、城市绿地700公顷。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着力提升园林绿化生态质量和综合效益。


  (一)落实城市总规,高质量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全年计划新增新一轮百万亩造林17万亩、改造提升0.53万亩,涉及项目127个。在核心区、中心城和城镇地区,围绕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的空间,重点建设41处城市休闲公园、13处城市森林,新建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50处、健康绿道150公里,使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5%,不断改善市民身边的绿化环境。聚焦街区生态重塑,实施新一轮背街小巷绿化环境精细化治理行动,推动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在平原地区,围绕新机场、冬奥会、温榆河、南中轴、新首钢等重点区域,建设大尺度森林湿地,新增绿化面积9.23万亩、改造提升0.41万亩,新建和恢复湿地2200公顷。重点对市郊铁路怀密线、京张高铁、雁栖河、新机场周边等重点生态廊道进行加宽加厚、填平补齐,增强生态功能,营造优美生态景观,围绕"再打造一条通往春天的列车",大力提升市郊铁路怀密线的生态景观。加快推进两条"绿色项链"建设,在"一绿"地区,重点推进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广渠路生态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在"二绿"地区,加快推进温榆河公园一期、金盏森林公园二期等城市森林建设,重点加快温榆河公园一期示范区建设,确保今年"五一"如期开园,不断提升市民绿色福祉。在生态涵养区,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加大浅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施绿化面积5.92万亩;加强与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的配合,积极做好治理后的废弃矿山移交及植被恢复和后期管护工作。在市域范围,实施"留白增绿"949公顷、"战略留白"临时绿化2348公顷。


  (二)突出生态一体,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落实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加快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全年新增造林绿化2.35万亩,加快构建"两带、一环、一心"的大尺度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在行政办公区和副中心范围内,新增绿化426公顷。高质量完成城市绿心的绿化建设,确保整体出形象,"十一"前向社会开放,着力打造新型城市森林的典范。抓好六环高线公园设计方案国际征集、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一期续建和二期规划,实施好环球主题公园周边、广渠路东延等重点绿化建设。加快推进梨园、职工周转房南区2处城市森林建设,实施张家湾公园三期、梨园云景公园一期等7处休闲公园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推动通州老城绿化改造提升,加大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在副中心外围,重点实施11个项目,新增绿化1.46万亩,加快实施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以及漷县、马驹桥、宋庄等重点区域绿化,加快构建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二是扎实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造林绿化2.8万亩,营造大尺度森林景观。三是全面推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生态保障任务。重点在京张高铁两侧新增绿化7883亩、改造提升1500余亩,着力打造绿色景观通道、生物多样性廊道;加快松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研和教育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冬奥会碳中和造林工程计量监测、延庆赛区场馆周边生态监测网络建设,讲好生态故事,传播生态文化;加大赛区外围松材线虫病排查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生物灾害。四是全面落实城南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完成绿化2879亩,建成黄村狼垡郊野公园。积极推动南中轴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以南海子、半壁店、安定等现状公园为依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推进南中轴沿线重要绿色空间节点建设,打造南部绿色国门新形象。五是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困难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40.1万亩;实施太行山绿化建设2000亩,完成彩色树种造林2.57万亩、公路河道绿化170公里,实施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加强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后期管护,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保护联防联控机制。


  (三)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治理能力。一是在生态修复方面,结合高质量推进重大绿化工程,研究制定新时期推动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制定完善一批充分体现新理念、新技术的制度规定、标准规范、导则规则;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管理。结合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全面加强重大工程生态效益评估,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评估和分区测算,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制度,编制完成《北京市森林经营方案(2021-2030年)》。二是在资源保护和监管方面,围绕加强资源管理,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出台北京市天然次生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构建天然林与公益林一体化保护的制度体系;落实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会议精神,抓紧制定北京市加强园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的意见;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督查制度,加快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全覆盖生态监测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全链条监管,严格保护北京雨燕、褐马鸡、黑鹳、鸳鸯等本地特色物种;持续加大候鸟保护和鸟类市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围绕涉林涉绿问题整改,对去年开展的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中排查出的有关突出问题,要抓紧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坚决立行立改和规范治理;特别是巩固好绿地认建认养和公园配套用房出租问题专项清理成果,加大后续问题整改和复查,全面落实好制定出台的6项制度,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反弹。围绕加强资源管护,加快构建各类资源分级分类精细化管护体系,特别是抓紧研究建立两轮百万亩造林"村地镇管"模式与各区实行的"村地区管"模式相衔接的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农民受益的管护机制;以培养大树、好树为目标,加快构建"树木医"体系,培养一批"树木医生",制定推广树木健康评估标准,建立城市树木健康数据库和风险预警体系。针对近些年来屡有发生的树木过度修剪、截干抹头和在公园内破坏野生地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不文明行为,要抓紧建章立制,并依靠群众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机制。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围绕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积极研究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林长制",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认真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抓紧对北京市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一区一报告";尽快划清保护地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边界,制定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落实分区管控措施,推进保护地勘界立标等;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出台北京市的贯彻意见,按照"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要求,着力构建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体制。围绕创新林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探索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考核和离任审计试点,加快建立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等制度,规划研究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积极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重点抓好新型集体林场建设,抓紧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更多农民生态增收。围绕确保生态安全,加快落实森林防火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全力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和早期处置能力,特别是结合森林公安转隶,抓紧健全完善北京市森林防火管理体制和区级园林绿化行政执法机制,确保机构职责有机衔接、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进一步完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强化生态灾害督办追责,构建联防联控体系。当前,尤其要充分认识松材线虫病的高风险性和危害性,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有林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加强预警监测和重点区域苗木检疫,大力加强防治技能培训,抓紧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切实做到未雨绸缪、严阵以待,确保不发生重大生物灾害。围绕服务人民群众,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构建"部门+行业"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完善接诉、办理、督办、反馈的闭环式运行机制,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基层林业管理的问题,并积极稳妥推进全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确保基层的绿化建设有人抓、有人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森林采伐限额、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推广应用"互联网+采伐"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一站式"办理。四是在政策法规方面,一方面,要着力完善法治体系,改进立法理念,推动园林绿化立法由单一资源保护管理向全过程保护、全要素监管转变,重点做好《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制定,力争尽快出台;落实新修订的《森林法》,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一批重要法规规章的"立改废";结合绿化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小切口"立法和精准立法,为加强精细化管理提供法律武器;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积极探索和推动园林绿化领域综合执法。另一方面,着力强化政策支撑,围绕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山区生态林管护、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积极探索研究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保险制度。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破坏责任追究、生态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等生态文明制度。五是在规划编制方面,围绕落实新版城市总规,抓紧编制完成北京市园林绿化生态系统规划、湿地保护发展规划,修编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控规、以及各区分区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各区绿地系统规划,积极参与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规划设计方案统筹审核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园林绿化规划方案的管理和监督。着眼于今后五年的发展,精心编制好市、区两级园林绿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六是在科技支撑方面,要紧紧围绕"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筛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课题,向全面提升生态质量精准发力,重点抓好增彩延绿、土壤污染防治、节水型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多样性、抗逆乡土树种配置等重大问题的攻关,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新理念、新技术、新措施的推广应用,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制定完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园林绿化治理能力的相关制度,打造数字园林、智慧园林。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森林资金网络办公室落户北京,并建立工作联系和对接机制;启动北京市15个园林绿化国际合作基地提升改造,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服务。


  (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一是切实加大乡村生态建设。全面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结合农村环境治理和疏解整治,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绿化美化工程,完成村庄绿化4200亩,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二是做大做强乡村绿色产业。大力推进果树产业提质增效,继续实施果园有机肥代替化肥工程,全面启动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第二批备选果品供应基地遴选工作;大力实施花卉产业行动计划,高水平筹办举办好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第九届国际樱桃大会和"五节一展"系列花事活动,积极筹备参展第四届中国绿博会、2021年中国扬州世园会。大力实施林草种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规模化苗圃与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圃园一体化"示范基地。持续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北京市蜜蜂饲养量达到28万群。大力培育都市型现代绿色产业,重点抓好房山区大石窝镇1000亩林下经济试点工作,建设一批森林疗养、森林体验教育示范基地,使更多农民以林为业、生态增收。三是全面落实生态惠民政策,大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落实好市政府印发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编制落实方案和实施细则,完善检查验收标准,确保完善后的政策尽快落地,惠及广大农民。严格落实生态林养护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关政策,做好生态林管护员和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发放的监管工作。


  (五)坚持文化引领,加快构建园林绿化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全力做好中央领导、共和国部长和将军、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等重大植树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区级以下"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科学规范管理纪念林、纪念树,全年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抚育树木1000万株。二是全面提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落实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按照创森时间节点的要求,全力推进通州、怀柔、密云三个区做好申报工作,力争实现创森目标,石景山、门头沟、房山、昌平等区也要加快进度,确保全部启动创森工作。做好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认定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美化创建,创建"首都绿色村庄"50个、"首都森林城镇"6个,"首都花园式社区"36个、"花园式单位"60个。三是扎实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作。落实三条文化带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并配合实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落实国家林草局相关要求,制定北京市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突出活动引领,持续办好森林文化节、森林音乐会和"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绿色科技?多彩生活"科普宣传等品牌文化活动,新建园林驿站20个;广泛开展自然教育,抓好一批科普基地建设,办好全国自然教育大会,启动建设首都自然体验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新风尚。突出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各类公园景区的资源、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园林绿化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精神标识和时代价值,推动传统优秀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资源活起来,培育一批兼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市场价值的知名文创品牌,不断满足市民对生态文化和绿色生活的新期待,为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新名片,全面展示首都园林绿化新风貌。突出项目带动,聚焦中轴线申遗,实施好颐和园、北海、动物园、香山等历史名园标志性古建修缮保护;继续抓好北法海寺二期遗址保护、西山方志书院、碑林文史中心,以及昌平白浮泉、通州西海子和"三庙一塔"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公园体系建设项目。


文章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