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黔中分外浓。
时值清明,贵州省龙里县茶香村漫山遍野的刺梨,新芽正盛,粉嫩的花骨朵悄然爬上枝头,含苞待放。三三两两的旅客置身其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村民顾尚俊带头种植刺梨,成为了全村“首富”。在顾尚俊的带领下,茶香村由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衣”,村民通过种植刺梨、发展乡村旅游,人均年纯收入从10多年前的不到400元增加到如今的1.2万元,以往的土墙房变成了小楼房,不少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
茶香村委会主任兰江乐呵呵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都是托了刺梨的福,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生态好,才能生活好”。
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近年来立足生态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加快发展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日渐显现。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这是贵州坚持的绿色辩证法。“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不为金山,难留青山。”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把贵州生态保护好是我们的最大责任”,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把老祖宗留下的一方山水保护好、利用好”。
2015年,贵州启动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当年起,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该省组织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联动植树造林,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植树造林高潮。
截至去年底,贵州全省的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多彩贵州的底色越来越浓,“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为了留住青山绿水,贵州较早就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公、检、法、司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机构,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生态文明建设织起严密的“制度铁笼”。
同时,贵州给领导干部戴上环保“紧箍咒”,划定行政行为边界,架起带电“高压线”,以生态问责呵护绿水青山。
2015年4月,贵州省出台《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构建了问责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时强化问责结果运用,将其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和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