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等价值,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分布在安徽大地上的36666株古树名木,似点缀在绿水青山美丽画卷上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书写着生态变迁密码,见证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安徽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用心用情守护绿色遗产。
数字赋能
构筑古树名木智慧守护网
安徽省古树名木众多,传统“人盯树”的粗放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精细化保护需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古树名木保护注入全新动力。
2023年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保护的原则,安徽省林业局将全省古树名木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坐标定位、特征、树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古树照片等信息,录入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合数据采集、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和多维展示等多项功能,实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
同时,结合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所属责任区林长职责,明确古树名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
“一树一策”
让古树持续焕发生机
安徽省各级林业部门依据《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制定“一树一策”修复方案。
针对树体受损,出现生长严重衰弱、濒危症状的,及时安排专家会诊,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复壮工作。目前,全省已修复一级古树和名木760株,让古树持续焕发生机。
安徽各市多渠道拓展古树保护修复手段,黄山风景区开展了迎客松倒一枝弹性支撑杆升级和树体物联网风险监测系统、重点古树名木防断裂倒伏风险性评估、黄山松空洞无损探测及腐朽防治研究等保护项目研究,相继实施完成迎客松、黑虎松防雷系统升级工程,建设了迎客松区域小型气象观测站、保护专用监控设备及红外线入侵报警装置等各类保护设施。淮南市、宣城市、宿州市为古树名木购买了保险,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
制度创新
激活古树名木生态价值链
安徽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多渠道激活古树名木蕴含的生态与社会价值。
2025年,安徽启动古树公园建设,在黄山、池州、六安、宣城建设8个古树公园,这些古树公园与周边的文旅资源相互融合,不仅为古树创造最佳生长环境,更带动生态旅游与乡村发展。
宣城市举办省内首次古树名木冠名权公益拍卖会,对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3株古树的3年期冠名权进行拍卖,吸纳社会保护资金近10万元。合肥市上线“合肥古树名木”微信小程序,市民可通过扫描古树名木保护牌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了解古树名木详细信息,并可进行咨询、留言等互动。黄山市祁门县积极探索“古树+文化”“古树+旅游”“古树+乡村振兴”模式,开发西塘、桃源、磻村等古树主题民宿,建设了文堂、环砂、平里等古树乡愁记忆古村落,用一抹绿色留住历史与乡愁。
文化传承
讲述古树多样故事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安徽省林业局将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结合起来,一体推进贯彻落实,全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与“五大文化”相融合。
全省有5株古树入选全国100株最美古树,3个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相继编辑出版《安徽古树大观》《安徽古树名木》等书籍,黄山迎客松在央视纪录片《不如去看一棵树》中呈现,让古树名木故事“飞”得更高、“传”得更远。(安徽省绿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