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
原标题:46载,壮哉!——通辽市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
46载久久为功,46载绿染黄沙。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不断追逐绿色梦想,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部战天斗地的奋斗史。
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来探索
——46载,壮哉!
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
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上发现了一片新绿。
这片森林的主人是通辽市二林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组团慕名前来实地考察,望着起伏沙丘上一望无际的森林,大家禁不住交口称赞:“二林场人了不起!”。陪同考察的二林场负责人笑着说:“不是我们了不起,而是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新工艺了不起。”
当年,二林场人发明了沙地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新工艺,研制出了开沟犁。依靠这项新工艺,17年时间,二林场累计造林保存面积5.58万亩,活立木蓄积13万立方米,价值达1200万元。更重要的是,首创的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新工艺走出通辽,走出内蒙古,走向“三北”地区,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2003年,从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再次传出一条令通辽人为之自豪的消息:根据中科院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三北”工程实施以来,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市范围内的沙漠化面积已减少了1200万亩,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科尔沁沙地唯一出现了治理大于沙化的总体良性逆转。
听到这一消息,奈曼旗的宝秀兰夫妇不禁热泪盈眶,“咱这心血没有白费,值得!”从1995年至今,夫妇俩带领乡亲们造林近7万亩。“最初治沙种树,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后来大伙儿跟着一起种,就觉得治沙是我们的责任。”如今,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欧投行贷款造林、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奈曼旗的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
2021年,科左中旗丰库牧场全面实行草原封禁措施,平均植被盖度从过去的29%增长到如今的50%,特别是在荷叶花分场,对退化羊草草地实施了机械围封,同时采取羊草切根、人工补播、去除毒害草等技术措施,平均植被盖度达到90%。“采取措施以前,蓄草盖度不足30%,产量不足每亩70公斤,通过2022年春季到秋季9月份的管理,产量由原来的120多斤达到1700多斤。目前,全旗林地面积为 23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04% 。”科左中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站长包宝成介绍。
奈曼旗、科左中旗生态环境的变化是我市实施“三北”工程的一个缩影。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造封飞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等综合措施,持续推进工程建设。经过一、二、三、四、五及六期工程建设,截至2023年底,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990.69万亩,封山(沙)育林面积489.3万亩,飞播造林面积80.2万亩,退化林修复62.5万亩……科尔沁沙地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46载,壮哉!
新能源项目开发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扩展开来
经过46载的接续努力,我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然而,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主阵地,全市治沙工作又进入到了成果巩固、攻坚克难的新阶段。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实施“六个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这是内蒙古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关键一招。
库伦旗协力光伏有限公司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防沙治沙总治理面积达860亩,发电区域整体植被率已达95%以上。2023年,该公司光伏电站发电量为4100万千瓦时,年收益一部分用于电站日常维护,一部分为村民分红。“光伏电站建立后,不仅把流沙固定住了,还为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益分红,甚至连电站里生长的紫花苜蓿都免费送给了我们。”瓦房牧场村民通拉嘎说。
荒漠化治理离不开防沙治沙创新模式,更离不开管沙用沙理念更新。
上午九点,大唐通辽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储能项目区内,已有工作人员在检查光伏板支架牢固程度、测量电流是否稳定,并清理光伏板……28岁的刘敏悦就是其中一员,“2022年立项时来踏勘过,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漠。通过一年多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已经长出了丰茂的植被,与围栏外的荒漠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了解,除了光伏板固沙外,工作人员还采取外围防护林带建设、牧草种植、药材种植等治沙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和水土保持能力。
放眼望去,项目区内随势而建的蓝色光伏支架和组件犹如一把把大伞,有效减少了阳光直射和地面水分的蒸发,为植被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还有大规模的绿电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每年大约向外输送19316万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5.9万吨标准煤。”刘敏悦介绍。
阳光洒落,光伏板熠熠生辉;光伏板下方,植物悄然生长。“光伏+生态治理”的融合发展模式迸发出了巨大能量,也让茫茫沙海变成了“大电池”。2024年,我市全面铺开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计划到2030年共申报装机规模350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51.6万亩。
——46载,壮哉!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绿色屏障的筑起,不仅缚住了“黄龙”,更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希望和生机,生态与经济正齐头并进。
2018年以来,科尔沁区庆和镇通过引进陕西海天制药沙棘、中蒙药材种植项目,成为海天制药最大的原料供应基地。目前,该镇种植沙棘4.2万亩,林间套种桔梗等中蒙药材2.8万亩。2024年,沙棘迎来了盛果期,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务工收入近4000万元。
居住在庆和镇五家子村的朱广和是一名老支部书记,他看到本村村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沙地种植产业,走上致富路后,欣慰地笑了。“早些年,走在村路上沙子直打脸,庄稼得耕种三遍、四遍才能活,散养的小鸡沿着齐房的沙坡到房顶溜达,唯一出村的道路常因淤积的风沙无法通行,通往镇区仅12里路,驾马车往返需要一天之久。”朱广和回忆道,“现在,乡亲们种沙地西瓜,栽沙棘林、海棠果林,在林下种中蒙药材,沙土变宝地,日子越过越好了。”
五家子村在2022年成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无独有偶,在科左中旗,以锦绣海棠为代表的经济林已成规模,其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逐渐显现,老百姓来自经济林的收入也不断增长。
金秋九月,科左中旗希伯花镇锦绣海棠种植园里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农任范利家共栽植了56亩锦绣海棠,今年能摘果约十万斤。1棵锦绣海棠产100斤果左右,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是400至500块钱。正在采摘锦绣海棠的工人张淑芬也很高兴,“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不用出远门就能赚到钱,白天来这里干活,晚上还能照顾家里,两全其美”。
目前,左中锦绣海棠栽植面积已达16万亩,挂果面积达3.5万亩,盛果期亩产量可达1000至1500斤,实现产值上亿元。
山川起翠屏,黄沙变黄金。经过治理的沙漠,如今也不再是吞噬作物和牲畜的怪物,而成为当地增收的“聚宝盆”。
滑沙、疗养、度假……往日毫无生机的沙漠正成为热闹的旅游胜地,吸引八方游客前来领略大自然的秀美和神秘。以库伦旗银沙湾国家沙漠公园、奈曼旗宝古图国家沙漠公园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全市年沙地生态旅游人数已超过200万人次,年产值高达2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