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成功获评福建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近年来,受益于天然生态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森林覆盖率达79.7%,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一张张生态名片背后,是武平践行“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理念的结果。如今,通过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该县以生态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打造绿色生态会客厅,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云礤森林人家
建“绿色宝库”
寒冬时节,武平千鹭湖湿地公园依旧绿意盎然。在绿树掩映之下,白鹭蹁跹,翱翔天际,游客徜徉其中,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山水画卷。
今年7月,千鹭湖湿地公园正式开园迎客,游客量日益增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更是人气爆棚,仅今年国庆期间就吸引了8.8万人次游客。“武平生态越来越美了,休闲观光又多了个好去处!”来此观光的游客纷纷感叹。
千鹭湖一带有大量的池塘、湖泊、沼泽、农田及森林,是集“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典型湿地,形成“湿地花香、竹林禅静、水杉争雄、丹枫白鹭、芦苇飞花、松海云梯、十里桃红、泛舟观荷、白鹭坠霜”等九大景观。作为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平继梁野山之后重点打造的生态会客厅,千鹭湖湿地公园项目投资8422万元,规划总面积1529.3公顷,按4A级风景区标准建设。
“如今千鹭湖湿地,成了武平又一张生态名片。”武平县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肖飞介绍说,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跨省流域的山地河流型湿地公园,也是武平重点打造的“国字号”生态建设项目。
得益于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武平致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湿地生态系统。如今,这里不仅是许多动物理想的栖息地,植物资源也极其丰富,可谓“绿色宝库”。
据了解,园内分布有维管植物823种,其种数占我省维管植物总种数的22.1%;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54种,其种数为我省已知脊椎动物总种数的31.3%;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虎纹蛙、鸳鸯等25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平胸龟、白鹭等31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胸蛙、小棘蛙等42种。
卦坑水库
为生态让路
随着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落地实施,生态环保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推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少百姓主动为生态建设“让路”。
位于中山镇的卦坑水库,这里常年碧波如洗,鱼类资源丰富。几年前,紧邻库边的卦坑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丰富的淡水资源,部分村民搞起了鱼类养殖。
“以前水库面上,遍布密密麻麻的网箱。”村支书危尚志介绍,村里共有90户,一些村民用网箱养殖,不仅占用大量水面,鱼类排泄的粪便等污染物也对水库水质造成了一定污染。2015年前后,卦坑水库被划入湿地保护区,养殖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拆除网箱。“大家都意识到,保护生态是造福子孙的事。”危尚志说。
对于养殖大户罗德昌来说,水库退养拆除网箱,他承受的损失不小。老罗是土生土长的卦坑人,在水库养鱼有十多年了,他家承包的水域面积最大,有1万多平方米。接到拆围通知时,尽管当年正处鱼价低谷,但老罗二话没说,签订了补偿协议,“那时正值鱼价低谷,一斤不到4块钱,相较补偿款难免要亏很多,但为了库区的美丽,值得这样做。”
养殖户陆续退出,水库也恢复了往昔的安宁与干净。2015年,依托水库周边的优美环境,老罗的生意从水里做到了岸边,他投资200万元,在水库边上建起了集餐饮、垂钓等项目为一体的生态休闲鱼庄。
这几年,每逢节假日来鱼庄度假休闲的游客不少,眼看着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验收在即,老罗的鱼庄被列入湿地保护区红线范围内,面临拆除搬迁。“其实,心里也很纠结,不过为了水库生态,我必须做出‘让步’。”老罗说。
除了卦坑水库外,武平还持续推动下坝水库、东留水库库区的网箱养殖户退养工作。目前,累计完成网箱退养3.6万平方米。
“水库水质现在越来越干净了,我们还组建了巡查队,遏制破坏湿地的行为。”肖飞说,这几年通过实施水库库尾林泽工程、增殖放流、库区清理等措施,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为白鹭等水鸟的生活和觅食环境创造条件。如今,鹭科鸟类等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
享“绿色红利”
为了还百姓一江清水,武平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集中开展了象洞溪、中山河、桃澜河等综合整治项目。自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关闭拆除猪舍154.11万平方米。
以象洞为例,武平展开象洞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通过“拆、转、治、清、管”的整治思路,将省交接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水。
“通过各方努力,如今全县小流域水质稳步提升,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武平县总河长办公室专职常务副主任郑福良介绍,为了巩固成效,武平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县、乡(镇)由党政领导共同担任河(湖)长,并聘请河道专管员,完善河道巡查制度以及河湖管控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为建设闽粤赣边“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打造和谐边界、构筑绿色屏障”的目标。今年10月,在武平县召开了福建武平、广东蕉岭和平远、江西寻乌和会昌“三省五县”检察机关及河长办生态保护区域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签订了实施意见,初步建立了闽粤赣边生态保护区域协作机制。
如今,生态优势已然成了武平最大的资源优势。“老百姓也在其中享受着绿色带来的巨大红利。”武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43.1万亩,实现产值27.66亿元,同比增长14.2%。今年上半年,新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3万亩,实现产值14.6亿元;2017年全县新增“森林人家”13家,总数达到61家,年接待游客63.4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达6.72亿元。2017年,到武平旅游人数207.07万人次,同比增长21.6%;实现旅游收入19.27亿元,同比增长26.2%。
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旅游业红红火火。“来武平,我‘氧’你!”的标语,成了当下武平旅游对外宣传最具魅力的口号。
如今,“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文明武平正成为现实,这个闽粤赣边山城,正绽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