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推进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始终站在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这片曾被黄沙裹挟的土地,正通过传统治沙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荒漠变绿洲的速度不断加快。
“微创气流植树法”,是鄂尔多斯治沙人在沙海中探索出的高效治沙方法,即用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汽流在沙地上冲出直径数厘米、深约1米的小洞,将树苗快速插入。挖坑、栽树、回填、浇水,一气呵成,种植1棵树仅需8秒左右。
回溯鄂尔多斯60多年的治沙历程,一代代治沙人曾在艰苦环境中书写传奇。1981年,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农牧民们肩扛手挖,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种下30万株沙柳,开启锁边林建设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乡亲们用“酒瓶种树”的土方法,在穿沙公路沿线尝试固沙,他们在装水的酒瓶中插入树苗,用红泥封口后埋入沙中,期待着生命的奇迹。
“那时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高毛虎的感慨,道出了传统治沙的艰辛。人工挖坑耗时费力,一棵沙柳从挖坑到栽种需十几分钟,填回的干土难以保墒,成活率仅20%左右,水资源也在低效操作中大量浪费。
投入治沙16年的独贵塔拉镇治沙工人敖特更花经验丰富,她介绍,气流植树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便于取水的地区,辅以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大幅提升苗木成活率。对于地下水位较深的区域,可采用螺旋钻法,利用螺旋钻打出深约1.2米的小孔,插入苗条,通过吸收湿沙层的水分保持墒情。这种方法栽植一棵苗木也只需10秒,成活率达到65%以上,能解决沙漠里种树水源不足的问题。
从十几分钟到几秒钟的突破,藏着科学治沙的智慧。通过高压水流形成孔洞,能够减少对沙层的扰动,最大限度保留土壤墒情,比传统方式节水70%,还能节约沙障制作成本,真正实现了“省时、省力、节水、高效”。
作为“三北”工程的重点区域,鄂尔多斯始终注重防沙治沙技术的迭代升级。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已探索出大坑整地、覆膜造林、智能植树机器人等290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技术突破加快了沙漠从“死亡之海”到“绿洲家园”的蜕变,让鄂尔多斯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交出一份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亮眼答卷。(毛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