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一场与风沙的持久战正书写着绿色奇迹。策勒县曾因风沙危害三次搬迁,风沙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如今,红柳成为了这场生态保卫战中的“先锋战士”,为策勒县筑牢绿色屏障,带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为了有效遏制风沙肆虐,策勒县在主要风沙口、沙尘暴策源地和沙尘频发区,大力开展防风固沙工作,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红柳凭借其耐旱、耐盐碱、耐风沙的特性,成为了防风固沙的首选植物。它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数米,像一张坚韧的大网,牢牢地固定住沙土,有效阻止沙丘的移动,降低风沙流的速度,减少风沙对农田、村庄和道路的侵蚀。
近年来,策勒县不断加大红柳种植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推进红柳造林工程。一方面,利用春秋季植树造林的黄金时期,组织干部群众大规模种植红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技术,如大棚育苗法。今年,策勒县策勒镇首次在大棚里大规模培育了120万株红柳苗,大棚内精准控制温度、湿度,有效避免恶劣气候对幼苗的伤害,大大提高了红柳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待这些红柳苗长成,它们将被移栽到沙漠边缘,成为守护家园的绿色卫士。除了生态效益,红柳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红柳根部接种大芸,是策勒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重要举措。大芸作为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大、价格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策勒县林草局防沙治沙检测中心主任图尔洪·加帕表示:“红柳种植对沙漠有固沙和防风作用,我们种完红柳后在根部接种大芸,另外梭梭和白刺黎的根部也可以接种大芸,它们都有防风治沙的作用。”如今,策勒县的红柳大芸种植面积达5.5万亩,经济效益每年在千万余元以上,农民们在保护红柳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采挖大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经过长期努力,策勒县的防风固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风沙弥漫的景象逐渐被绿意盎然的红柳林所取代,一道道绿色屏障在沙漠边缘拔地而起,有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许多野生动物也重新在这里安家落户。策勒县已开展秋季新造林和补植补造面积21992.86亩,草方格153.33万平方,生态修复效果日渐明显,初步实现治沙纯生态效益化向“生态产业化”的转变。
策勒县的红柳防风固沙工程,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守护,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这一成功实践,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