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披绿,沃野生金。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林业部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聚焦“扩绿、兴绿、护绿”,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扎实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持续推进“五大森林”行动,全市林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绿水青山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治林兴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科学“扩绿” 系统推进国土绿化
“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
针对皖北平原农林交叉、可绿化用地分散实际,宿州市科学设计、整市推进农田林网示范项目,通过严选用地、慎用树种、优选模式,以项目驱动、示范促动、辐射带动,培育结构稳定、功能强劲的森林防护网络体系,新植薄壳山核桃、杨树等优良乡土乔木11万棵以上,覆盖5个县区、33个乡镇、150个行政村。
2024年,以实施“绿美江淮行动”为契机,圆满完成农田林网、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封山育林等四大省级示范项目年度任务,新增造林8265.5亩,抚育森林8.27万亩,修复退化林1.8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结合全民义务植树和村庄“四旁”绿化,创建8个绿美村庄和3个绿美乡镇。推广“互联网+义务植树”,利用植树“一码通”宣介倡导,全市新增200余处植树基地,共273万余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近1640万棵。
深入挖掘自有林木种质资源潜力,科学研判、谋划推动本地自有珍贵乡土树种选育试验和栽培推广工作,整合本地林木种苗技术力量,启动包括麻栎、栓皮栎、柞栎(槲树)及青檀、黄檀在内的“三栎两檀”良种选育和苗木繁育工程,累计培育栓皮栎苗20万株、麻栎苗50万株、槲树苗0.6万株、青檀和黄檀苗5万余株,为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稳定性塑造、物种持续性收集、珍稀优质木材培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扣要点 探索深化“三项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事关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和农民福祉。2025年,宿州市林业部门将稳步推进林长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场圃改革,落实改革方案任务及清单要求,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提升资源资产潜力。
要紧扣堵点推深林长制改革。制定全年改革要点,加强“林长+”机制协作力度,畅通毗邻区域合作渠道,学习强市工作经验,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交流与合作。落实林长巡林制度和林长制督查制度,着力压实基层林长责任,让各级林长主动协调解决涉林问题。
要结合实际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立足宿州森林资源禀赋和林业生产历史,围绕“森林经营”“国有+集体”“林票+碳票”切口,探索以“林网建管、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等改革突破口,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亮点。
要转变观念深化国有场圃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是林业改革的桥头堡、生态建设的领头雁、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应指导其发挥好机构、区位、土地、人力、技术、设施和政策等诸多优势,进一步拓展思路、拓宽路径、拓深改革,努力盘活现有资源资产,“让地生金,使林变钱”,逐步从输血到造血、再到供血转变,培育出较为强劲的内生动力。
着力“兴绿” 拓展多元转化路径
一年来,宿州市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积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推行“国有+集体”模式。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清单》,探索“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路径,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国有苗圃改革,聚焦“国有+集体”场村合作15项具体举措,在省级示范国有林场——市夹沟国有林场探索开展场村合作示范。
开展“林场+苗圃”试点。市夹沟国有林场、萧县国有林场充分利用场内土地资源,积极培育乡土苗木,开展薄壳山核桃区域试验,黄栌、南京椴良种选育,以及栎檀类苗木繁育等,让低效圃地增值见效。
拓展“林上+林下”模式。各地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禽、林游”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累计63万余亩,年产值14亿元以上。市夹沟国有林场联合企业和农户,在林下种植丹参、望江南等药材,增加林地产出。
各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宿州新汴河森林景观带、中华珍奇紫薇园、植物公园,萧县皇藏峪、永堌林区、高庄橡树林,夹沟林场秦山寺红叶,埇桥五柳风景区、西山花海、老海寺林区,砀山梨树王等为核心的生态休闲观光项目蓬勃发展。
聚焦“5512” 稳步推进“三产融合”
壮大“5512”产业工程,是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宿州现场办公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奋力追赶苏北、在皖北全面振兴中走在前的重要路径。2025年,宿州市林业部门将继续深耕“5512”产业工程,推动林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要“双招双引”拓潜能。利用宿杭结对帮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对接“5512”产业工程工作专班,结合全市林业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市绿色家居建材工作专班成员单位生力军作用,锚定招商方向与重点招商区域。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家居建材产业发展,推进绿色家居建材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规模设备更新,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培育省级绿色工厂,提高全市绿色家居建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培育龙头聚合力。引导扶持涉林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现有企业做精产品、做强品牌、做优技术、做长链条、做细管理,由龙头向巨头发展,由单企向集团跃升。通过林业政策支持和行业指导,帮助宿州绿色家居产业园和砀山薛楼板材加工园发展提升,做大两大“国字号”林业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度、影响力。
要转型升级提质效。持续开展林业企业专项摸底调查,建立完善涉林企业动态数据库,全方位梳理涉林企业运营现状,分析企业发展优势和短板。积极组织林业企业参加合肥苗交会、菏泽林交会、义乌森博会、临沂板博会等知名展会,拓宽视野、汲取前沿理念与技术,催生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发挥宿州板材加工产业集群效应,围绕本地林产工业产品,着力拓展上下游配套产品,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有效“护绿” 稳步提升森林质量
“一单一函”使林长扛责上肩。印发《林长巡林履职工作提示函》《林长制“一单一函一检查”工作制度(试行)》,开展林长制改革督查工作,针对重要时段、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及时发布提示函,确保问题得到关注并有效解决。建立“林长制+河湖长制”协同工作机制,推进林水系统治理。深化跨界联合林长制,推进宿淮毗邻区共同治理。
“两长一员”让古树“老有所依”。建立并强化“两长一员”古树管护制度,压实镇级林长、村级林长和生态护林员古树巡护责任。针对长势衰弱古树,邀请专家制订“一树一策”修复方案,实施复壮抢救措施。对所有登记在册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牌”挂牌保护。
“两防两查”保森林安然生长。强化秋冬森林防火和春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推进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试点建设,加强重点时段监管。开展林草湿荒普查和破坏森林资源问题专项排查,推进68万亩林地外业调查区划,进一步摸清林草资源本底。建立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徐州市签订《黄河故道湿地毗邻区域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会同蚌埠市五河县签订《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跨界区域联合共管制度》。
要素保障 统筹实施“三大行动”
林草兴则生态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宿州市林业部门将统筹实施绿美江淮(宿州)行动、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和优质种苗保障供给行动,以“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全市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矢志不移建设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的绿美宿州。
要加快推进绿美江淮(宿州)行动,依规选择造林用地。在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森林覆盖率不降低的前提下,坚持人工造林选址符合相关要求的原则,结合正在开展的林草湿沙普查,统筹考虑县域内森林采伐、林地占用(永久)、森林资源破坏减损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本地区年度林业生产任务。
要高效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因地制宜、科学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等,坚持乡村森林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果化。林网应选用生长较快、树体高大、材质优良、管理简便、多效益兼顾的优良乡土乔木树种。
要扎实开展优质种苗保障供给行动,保障优质种苗供给。调整现有种苗基地树种结构,调减过剩产能苗木面积。加大“三栎两檀”、薄壳山核桃、黄栌、南京椴、黄连木等优良乡土树种选育、扩繁力度,培育良种壮苗。发挥好保障性苗圃、林木良种基地、种质资源库和国有林场的示范作用,提高珍贵、乡土、抗逆、高产的树种引种和繁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