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沙海植绿看新疆|新疆巴州防沙治沙书写绿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5/04/14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沙海植绿看新疆”采访宣传活动团队走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和若羌县,探寻防沙治沙背后的动人故事与显著成效。

奉献与担当:王成帮的“成帮柳”传奇

“有了树就有人,树很重要。”在库尔勒市成帮柳苗圃基地,89岁退伍老兵王成帮是当地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1988年从部队退休后,便专职种树。他培育出的“成帮柳”,抗干旱能力强、柳絮少且适应当地气候。

王成帮把种树当作公益事业,免费为大家提供树苗。2005年,他被查出肺癌晚期,却决定把剩余时间投入到种树上,结果病情逐渐好转。“我是党培养的,在为党和人民种树时,我的病情也有所好转,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为党和人民奋斗到最后!”王成帮坚定地说。

1 (1).jpg

“王成帮爷爷把荒凉的地方变成绿树成荫,还战胜了病魔,我以后要继承他的精神,好好学习,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库尔勒市第二小学学生方咪可十分敬佩地说。

传承与坚守:付志周父子的绿色接力

在和静县付志周防沙治沙造林区,付志周同志的二儿子付国喜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我从记事开始就跟着父母种树。”付国喜说,“去年退休之后,我就开始全职种树。”付志周老人已种下80万棵树,临终前最大的遗愿是种完100万棵树。付国喜继承父亲遗志,今年已种了15000棵,他坚信自己能完成父亲的愿望。

2 (1).jpg

回忆起小时候,付国喜对栽树的理解并不深刻,父亲告诉他种树就像把钱存到绿色银行里,以后会有大用处。如今,种树的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全靠人力,到现在基本实现机械化。浇水用喷灌,栽树用推土机,效率大幅提高。付国喜说:“父亲母亲一天能栽三四百棵树就达到极限了,现在科技发达了,我自己每年春天能栽7000 - 8000棵树,成活率基本能达到100%。”

奋斗与创新:防沙治沙的多元探索之路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刮沙尘暴,每次有沙尘暴骑自行车回家时就很怕被大风刮走。”防沙治沙工作站干部帕提古丽·亚森说。且末县曾是风沙肆虐之地,2005年她参加防沙治沙工作时,治沙站只有一条石子路,如今林区道路已有100多公里。

且末县退役老兵万亩生态治沙基地采用的是“生态 + 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9名退役军人注册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7年来投入2300万元,种植梭梭、胡杨等500万余株,完成1.1万亩沙漠绿化,接种肉苁蓉0.8万亩,2024年收获大芸650吨,产值600余万元。他们还注册“塔漠从容”商标,发明6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说:“单一品种容易导致同质化,我们希望通过丰富植物种类提升经济效益。”

3 (1).jpg

此外,唐山农发集团于2023年在且末县注册成立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荒漠化治理基地。“我们从3月底开始,大干50天,计划在5月20号完成项目,目前种植了300多亩的沙棘、沙枣和500亩的罗布麻,其余4000亩地准备全部种植蛋白桑。”且末县唐农万物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海波说。该公司2024年一期项目规划治理面积5000亩,投入资金4250万元,目前已完成种植800亩,2025年计划完成种植4200亩,主要以沙棘、蛋白桑等为主。“无论种什么都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孙海波说。

若羌县以“前阻沙、后扩绿、再产业”为思路,构建三道沙漠防线,包括组合治沙、引洪灌溉和光伏治沙。同时,创新“1x2x8”立体治沙体系,发展黑枸杞产业,形成生态经济双循环。此外,还试点“间隔治沙”技术,降本增效。目前,若羌县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动态监测工程进展。2024年重点工程已提前完成大部分年度任务。经过治理,台特玛湖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胡杨生长向好,沙尘天气减少。

据悉,“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增绿重点区域,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以“扩边”为重点,进一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巩固提升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

从个人的坚守到团队的奋斗,从传统的种树到创新的产业发展,新疆正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沙漠变绿洲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