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生态治沙到产业治沙——一个沙漠县的生态治理变迁
黄河之畔的内蒙古磴口县是我国防沙治沙主战场之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统筹推进生态治沙、产业治沙,生态治理沙漠近210万亩,林草覆盖度由过去的0.04%提高到37%以上,让沙漠后撤15公里,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一张蓝图绘到底
初春时节,站在磴口县城外的乌兰布和沙漠极目远眺,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向远处延伸,一个个沙丘被草方格牢牢锁住,一排排防护林环绕着村庄。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被誉为“守沙要塞”的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乌兰布和沙漠不断向东扩展,磴口县受风沙危害严重,人民生产生活损失巨大。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磴口县面向沙漠设带(林带)、面向黄河筑坝,以党委引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战沙建绿,建成闻名全国的308里防沙林带,为黄河母亲河系上绿色宽腰带,有效遏制沙漠东侵。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说,全县人民沿着308里防沙带铺设草方格、种下灌木丛,加速把绿色向沙漠纵深推进。自1978年被列为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县以来,全县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在乌兰布和沙区营造灌木为主的防沙固沙林,在沙漠绿洲区营造生态、经济兼用型的多功能林,在农区营造乔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
磴口县刘拐沙头是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地,每年向黄河输送大量泥沙。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为加快解决黄河沙患问题,从2008年起磴口县启动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种植梭梭等耐旱灌木,在黄河沿岸营造起了长约7公里、宽约3公里的防风固沙带,黄河年输沙量由7000万吨降到370万吨左右。
内蒙古磴口县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磴口县积极实施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蚂蚁森林公益造林等生态治理工程,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52.7万亩。
磴口县副县长韩瑞告诉记者,70多年来,磴口县21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涌现“治沙愚公”谢恭德、劳模王曰虎等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多措并举科学治沙
磴口县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磴口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逐步构建“一地一网三区”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体系。
“一地”,即建立的4个自然保护地,确保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网”,即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围绕农田、路网营造主副林带垂直的新型防护林网,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对农田侵害。“三区”,即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建设光伏治沙区,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形成阻挡乌兰布和沙漠的第一道防线。紧挨着光伏治沙区的是封沙育草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辅以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形成阻挡沙漠的第二道防线。再向县域内,选用梭梭、花棒等优良抗逆植物,营造防风固沙区,形成第三道防线。
沙漠地区缺水、风沙大,很多植物难以存活。为此,磴口县探索适用于光伏治沙的植物,联合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科研力量,探索提出以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为主的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模式,为沙漠光伏+生态治理提供示范。
内蒙古磴口县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韩应联说,为进一步降低治沙成本,除使用传统的稻草固沙外,磴口县还创新开展价格低廉、适用性强的生物沙障材料试验示范工作,探索推出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压沙新模式,在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70多年来,磴口县通过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建设防护林等措施,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光伏治沙区五个组成部分的防护复合体,形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绿洲防护林体系,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
谱写产业治沙新篇章
磴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防沙治沙,打造防沙治沙+光伏、有机奶、中草药材、林果业、有机农业等产业,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拓展生态价值空间。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万亩,全年日照时间3100小时至3300小时,是内蒙古规划发展的光伏产业重点地区。2023年以来,磴口县在乌兰布和沙漠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把沙海变为“蓝海”。
2024年12月底,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并网发电,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的模式,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磴口县发改委主任汪军说:“该项目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31.6亿度,年营业收入7.25亿元,每年可减少275.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107万吨标准煤,发绿电、长绿植、减标煤、接种肉苁蓉,产生的价值不可估量。”
内蒙古磴口县防沙治沙项目区四翅滨藜肉苁蓉。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在光伏板产生绿电的同时,周边农牧民通过在光伏板间种植梭梭增收。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说:“先种梭梭固沙,再接种肉苁蓉,等到第3年,就能采挖肉苁蓉,预计每亩可实现产值3000多元。每年公司都要从周边农村雇人栽植梭梭苗和接种、采挖肉苁蓉,人均年收入6万元左右。”
磴口县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开启“借光治沙”之路,现已建和批复在建新能源装机达542.66万千瓦,光、林、草、药融合发展的“光伏+生态治理”面积13.6万亩。全县已在光伏板间种植3.73万亩梭梭和四翅滨藜,通过打造新能源+碳汇林+药材+畜牧业的“光林药牧”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三年后可实现产值8000万元左右。
沙漠土地资源、光热资源、风能资源、生态资源富集,是发展特色有机产业的宝贵资源。据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介绍,全县正在打造防沙治沙+有机奶、中草药材、林果业、有机农业等沙产业的沙漠样本,吸引90多家企业“抢滩登陆”。在圣牧高科、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优良牧草种植面积43.5万亩;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48座,奶牛存栏17.35万头,年产鲜奶82万吨,其中有机奶38万吨,建成全球有规模的有机奶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全国县域内牛奶产量最大的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磴口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7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