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沙海愚公”毕其一生筑起边疆绿色屏障

——追记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付志周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4月,春光明媚、绿意萌发。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一排排高大白杨树如列队的士兵,笔直挺立、形成密林,守护着万顷农田。

“这些杨树林连起来,总长34公里,都是我父亲生前带领乡亲们种的。”付国喜说,哈尔莫墩镇地处半流动半固定型沙丘分布地,沙丘延绵8公里。过去,这里全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

就是在这片风沙肆虐的沙漠,30多年来,付志周总共种植了80万棵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了1.2万亩沙化地,受保护耕地15.8万亩。

1965年,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从老家河南开封来到哈尔莫墩村支边。踏入村子,一派荒凉之景,一间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一种锄地、挖土的铁制农具),是他和妻子全部家当。

尽管条件艰苦,夫妇二人毅然决然选择留下,像红柳一般顽强扎根在沙漠。

1983年,付志周一家分到了沙包边上的47亩承包地。想象中,会变成一片金色麦田,但现实却给予沉重打击。春天,种好的庄稼刚长出小苗,一场风沙过后,几乎全部被掩埋,有的甚至被贴地皮刮断了,一年下来几乎没有收成。

“不仅是种的庄稼全军覆没,一刮风家里的被子上都有一指厚的沙子。我父亲当时就想,再这样下去,整个村子都会被沙子吞没。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有句话叫‘要想富、先种树’,有了树就能挡住沙子。”付国喜回忆道,父亲开始种树,并且动员全家人和他一起与沙漠抗争。

然而,在沙漠里种树绝非易事。付志周夫妇从自家麦田边的沙包开始下手,拉沙、平地、挖坑,经济困难,只能捡别人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插栽。二人天不亮就开始干,中午就在地里吃干馕,天黑透了才往回走。即便如此辛苦,一年下来也成活不了几棵树苗。

“人人都笑我父亲在沙漠种树就是白费力气,但他就是不服输,要用事实告诉身边人。”付国喜说,父亲总结经验、改变策略,从沙丘10公里外拉土填在沙土坑里,再栽树苗。毛驴车拉不动,只能换牛车。母亲在前面弓着腰拉车,父亲在后面背着水、用力推车,那时候真的太艰苦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树活了、长高了,终于造出了100多亩林地。沙漠有了绿色,付志周一家的庄稼地也有了收成。付国喜笑着说:“连家里的牛也都纷纷光荣下岗。第一头牛拉不动了,就换一头,十几年换了5头牛。”

初步的成功让付志周坚定了沙漠种树的决心,他不仅要在自家农田周边栽种防护林,还要扩大范围,建成生态屏障,让沙漠绿起来、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

这时,正巧赶上国家出台“三北”防护林工程优惠政策,拉电、打井可以贷款,还免收水费。付志周知道后,与沙漠决战的底气更足了。他召开家庭会,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想贷款买推土机、拖拉机,靠机械力量代替人工,开展大面积植树。

在妻子、儿女们的支持下,付志周买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又拉了18公里高压电线,打了7眼机井,修筑了近8公里长的防渗渠。

机械轰鸣声响彻沙漠,也唤醒了沙地里一棵棵小苗。通过多年摸索,付志周成功探索出“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的自主栽植防风固沙林措施,成为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宝贵经验。

在付志周的影响下,儿媳妇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留在家乡张罗着一起栽树,二儿子付国喜、小儿子付温平也加入其中,用汗水换来了荒漠中一抹抹珍贵的绿色。

2020年,陈爱兰不幸患病,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付志周痛苦万分,但咬了咬牙,选择继续与风沙抗争。

种植100万棵树,是他定下的目标。

慢慢地,乡亲们也改变了看法,认识到植树防风治沙对保护好农田、守护好家乡的重要性,也加入了种树队伍。村民李成亮从2004年起给付志周开推土机,他见证了治沙的艰辛,在付志周的带动下,2011年也栽种了40多亩白杨树。村民吐尔洪・吐尔逊的承包地与付志周家的承包地相邻,他从2006年开始种树,已种了1500多亩树林。

如今,在付志周的带动下,和静县多个村的300多户村民都加入种树队伍,在沙河子附近形成了34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保护着15.8万亩耕地。在哈尔莫敦村,植树造林面积达到1.7万多亩。林草植被稳步增加,大风天气也随之明显减少。

在哈尔莫敦村的一片绿意中,还有一片沙丘。这是付志周有意留下的,既为了展示这片沙窝子曾经的模样,也为了警醒后人保护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绿意葱茏。

付志周治沙一辈子,青丝变白发,被誉为当代“沙海愚公”。2011年,他被评为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并授予绿化奖章。2018年,他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了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奖章,这奖章全国仅有20人获得,新疆就他一人获此殊荣。2020年,他被评为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4年,付志周因病去世,他用40年的时间种下了80万棵树。“距离父亲的目标还有20万棵。他虽然离世了,但他的梦想由我们接力完成。”付国喜接过了植树造林的接力棒。

如今,付国喜应用推土机平整土地、喷灌系统浇水,种树效率大幅提升。今年春天,他种下了1.5万株青杨,成活率达到100%,距离实现付志周植树100万棵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二分种,八分养。为了持续管护好这些树,付国喜每年需要投入几十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他在持续种树的过程中,改良防护林中间的土壤,套种小麦等经济作物,发展以农养林,让这片土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价值。

“父亲常说,生命不息,种树不止。小时候我还不理解,心想种这么多树做啥。他却对我说种树就相当于把钱存进‘绿色银行’,以后你就会看到好处了。”就在这个春天,付国喜看着曾经的沙丘变为大片防护林,付志周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付国喜也彻底理解了父亲的用意。

就在这个春天,这些即将泛绿吐芽的大树和幼苗,是付志周生命的延续,也是“沙海愚公”精神的传承,哈尔莫敦的绿意将由付国喜这代人接力守护。(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