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乡愁记忆,千年树影梦江苏

发布时间:2025/04/0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大江南北,淮水悠悠。江苏,这片浸润着千年文化的土地,不仅以其水乡古镇、园林胜景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韵。

千年守候,如梦似幻。从南京古银杏树的金黄满地,到扬州“南柯一梦”古槐树的梦幻迷离,古树名木以其绵长的寿命和独特的形态见证着江苏的历史演替,承载了无数江苏儿女的乡愁与记忆。

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已完成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根据初步统计,全省共有古树名木24885株,其中,散生10640株、群生14245株。散生古树名木中,有一级保护古树541株、二级保护古树1081株、三级保护古树8561株、名木480株(其中有23株已达百年以上)。共计266种(含部分变种),隶属72科149属。散生主要树种为银杏、国槐、圆柏、朴树、桂花等,群生主要树种为银杏、板栗、圆柏等。

5 (1).jpg

金陵六朝松

承载历史创造古今对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描绘了春日江南处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的美景。时至今日,烟雨江南的美景仍然在每一个春季来临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南京惠济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寺庙内除文物遗存外,最令人瞩目的还属寺内3棵堪称稀世之宝的古银杏树,迄今已有1500多年,是南京地区现存树龄最大的古银杏树。其中一棵树高20多米、树围7米多,需要八九个人才能围抱,丫杈纷披、横斜逸出、屈曲盘旋,站在树下抬头观望,甚至有“撑天覆地”之感。

相传,这3株银杏是南朝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修学时亲手栽种。千年光阴一闪而过,当年的幼苗今春又发新芽、郁郁葱葱。

江苏古树有大半是古银杏。银杏高大挺拔、气势雄伟、寿命绵长,其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多予少取的奉献精神、质朴无华的务实精神、友邦善邻的合作精神是勤劳朴实的江苏人的体现。

“翻看江苏古树名木名录,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关于银杏的历史印记。南京惠济寺古银杏、无锡灵山祥符寺古银杏、南通如皋搬经银杏、连云港云台山古银杏……江苏人与银杏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江苏省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省绿委办)二级调研员何静介绍,古人爱银杏、植银杏,在江苏雕刻形成了“银杏古寺”相伴相生的独特风貌,每到秋日,“黄叶红瓦”的美丽景观尤其惹人怜爱,这份喜爱伴随着时光与古树一起,传给了今日的江苏儿女。2007年,在省树评选活动中,银杏以绝对优势被评为江苏省“省树”。

人与古树密不可分,千百年来的惺惺相惜让爱树护树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江苏人的心中。古树名木作为时间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联结梦幻与现实,为烟雨江南再添神韵。

扬州巷子千百条,其中驼岭巷因古树而闻名——“南柯一梦”古槐树生长于此。这株古槐树干粗壮、树冠如云,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相传,唐代读书人淳于棼酒醉后在院中大槐树下睡觉,梦到自己到了大槐安国,娶公主为妻、任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后因国王疑忌,被遣回乡。淳于棼大惊吓醒,发现大槐安国不过是槐树下的蚁穴罢了。

奇幻的故事流传至今,正因古槐树的存在,不仅为驼岭巷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成为扬州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无论何时,树荫下总有游人驻足,聆听古槐树诉说那段梦幻般的故事。

精细管理守护千年传奇

泰兴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是江苏省首个以古树为主题的示范公园。公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有银杏树20余万株,其中2株树龄千年。

春风拂过,林间光影斑驳、静谧安详,大片古树相互交织,形成绿色穹顶,成为公众游览、休憩的绝佳场所。近年来,泰兴市林业局按照《江苏省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省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对公园内20棵长势衰弱的古银杏树进行了专项保护修复。同时,通过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一树一保护,为一级、二级古树安装避雷针,对一级古树设置安装生态保护围栏,并利用健康监测、土壤改良等现代手段,让每一棵古树名木“老有所养”。

“古树和人一样,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如何帮助古树‘延年益寿’,是我们保护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江苏省林科院森保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云鹏表示,古树名木保护借鉴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望”古树名木外部特征,观察花果枝叶长势是否正常、是否有病虫害;“闻”树皮、根系是否有腐烂的臭味;“问”当地居民,了解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及周围环境变化情况,找出衰弱原因;“切”是针对衰弱原因,开出针对性“药方”,保障古树名木健康生长。

古树名木受年龄、生存环境等多重影响,有些存在主干空腐、枯枝、雷击伤害等问题。

为保护好这一绿色财富、文化瑰宝,江苏省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绿美江苏建设行动纲要》《江苏省“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江苏省2023—2030国土绿化规划纲要暨2023—2025三年行动方案》,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落实责任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6 (1).jpg

“清奇古怪”四汉柏

江苏省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省绿委办)处长谢友超介绍:“当前,‘一树一档’‘科学复壮’‘智慧管护’已成为江苏省精细化、智慧化保护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江苏省组织开展了多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和补充调查,初步建立起全省古树名木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组织科研院校(单位)完成了《古树名木种质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及保护复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古树名木保护科研项目。”

每到春日,盱眙县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内,树龄超1000年的古木瓜树就会花满枝头、随风摇曳,秋末时节又会挂果数只、惹人怜爱,被当地百姓视为“神树”。仔细观察,这株古木瓜树从胸径处往上分为两株,胸径处往下至腰部被雷击中分开。

“历经千年风霜,甚至曾被雷击,木瓜树还能生机勃勃,如此坚毅的品质向人们传达着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寄托情感的现实存在。”何静介绍,在江苏,像这株古木瓜树一样的很多重点古树名木均已得到重点管护。比如安装避雷装置和古树智慧监测系统,包含古树监测报警、古树气象灾害和土壤灾害监测、大风土壤干旱等情况预警、古树宣传广播、视频记录等功能,可以随时监测它们的健康状态和周围环境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树名木安全生长。

除重点管护外,江苏各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护方案。例如,扬州市组织编制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一级3个月、二级半年、三级一年的要求,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巡查“体检”;溧阳市利用3年时间,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古树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和保护复壮;苏州市2024年组织管护责任单位,对全市每株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健康大“体检”;无锡市,常州市武进、新北、经开区、溧阳,苏州市相城区、姑苏区、常熟市、昆山市等地,将古树名木巡查管护相关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常州市,无锡市滨湖区、经开区、江阴市,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等地,购买了古树名木综合保险。

随着时光变迁,传统与现代在古树身上交融。在互联网时代,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不仅可以落实“在地上”,还可以认养“在云端”。江苏上线了“古树医生”活动,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与公益模式创新结合,通过“捐能量”的互动方式,让古树名木文化深入公众生活,进一步营造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氛围。

2023年5月,蚂蚁森林首发上线了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项目,所有的支付宝用户都可通过绿色出行、循环利用、减纸减塑等低碳行为累计绿色能量,每个用户只需100克“绿色能量”就可以支持保护1棵古树名木。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0万网友累计支持了超750万千克的绿色能量用于南京“古树医生”项目。市民和网友的绿色爱心,已经通过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转化成古树名木保护的补充资金。

文旅融合带动古树经济

春生万物,千年红豆树像往年一样带着美好祝福又发新芽。一颗小小的红豆,寄托着无数国人的思念。与往年略有差别的是,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主持人向全国观众隆重推荐了江阴红豆金箔画,画上的红豆便采自无锡顾山红豆树。

“这株红豆古树可是我们村的宝贝,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们来这里寻找美好的爱情、享受缠绵的江南美景,还为我们村带来了经济发展新亮点。”顾山镇红豆村党委书记笑着说。

近年来,通过对千年红豆树的合理开发利用,红豆村走在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上,以本土特色品牌打造为纽带,将古树历史文化和现代旅游结合,配套开发文化创意、文化展览等文旅产品,大大增强了本土文旅品牌的影响力,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为红豆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和文化瑰宝,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文旅资源。在江苏,悠久的历史与适宜的气候共同塑造了不胜枚举的以古树名木为主角的观光景点。

在无锡宜兴,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所植海棠树已900多岁,海棠花开时美不胜收;在宿迁,项王手植槐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挺拔如初,传承着宿迁人的英雄情结;在南通,张骞纪念馆内古银杏枝叶繁茂,每到秋日,遍地金黄……

7 (1).jpg

东坡海棠

8 (1).jpg

项王手植槐

名人与树的结合也是名人效应与旅游经济的结合,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古树名木为今日当地发展创造了新机会。2023年,江苏省林业局启动绿美村庄211提升工程建设,提出每年建设绿美古树村庄10个。

2024年初冬,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土山村南山田园焕发新姿,千年“夫妻银杏”溢彩流金,摇曳着满树的金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村了,千年古银杏让村庄知名度越来越高。”土山村党总支书记陈思聪自豪地说。为破解村庄发展问题,姜堰区立足千年银杏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将古银杏保护作为村庄建设发展第一步,提出了“银杏+”发展思路,将银杏观光与村庄果蔬采摘、畜禽养殖、传统稻麦等业态相融合,设计了村庄特色LOGO、文创等系列产品,促进古树村庄建设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古树名木是自然的馈赠、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在江苏这片土地上,现代江苏人通过文化、科技、经济的多维保护与开发,让这些古树名木得以焕发新的生机,继续见证江苏的繁荣与发展。(记者: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