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大郡村树林底自然村有一株370多岁的老红豆杉,和它同辈的动物植物,大多都已成为石油、煤炭,而它却依然挺拔苍翠。这株红豆杉背后,是村民金土根家族16代人的辛勤付出。不过,树木并非无情物,如今这棵需要3人才能合抱的粗壮大树,繁育出了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据12月25日《钱江晚报》)
金家的这棵红豆杉,要从370年前说起。按照族谱记载,清初1644年—1650年间,金家祖先从闽南泉州迁居到浙西华埠镇大郡村树林底自然村。迁居后,金家就在房屋后面的山脚种下了这棵当时被称为“榧子树”的红豆杉。直到1997,当地媒体刊登一则消息“大郡村发现珍稀南方红豆杉”,金家人才知道,原来这棵代代保护的“榧子树”,其实是一棵红豆杉。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也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植物,已有250万年历史,被称为植物王国里的“活化石”。这种树对生态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野外生存量极少。但金家人并非因此而不懈地保护,纯粹是出于对树木的一种朴素的感情。否则,何以一棵本以为平常的“榧子树”,也能让一个家族16代人如此珍惜?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树的感情,已经固化成一种家族的传统,也因此,保护这棵红豆杉,被写进了金家的家规。或许,久远的护树历史,金家后人已经没有记忆,但护树的家规,却代代相传。护树,也成为金家后人融入骨髓中的文化基因。而家规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其价值不仅在于道德的倡导,既是规矩,也对每个家族成员有着约束力,当护树成为家规,护树既是一种家风的熏染、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刚性的制约。
也因此,很大程度上,正是护树的家规,保住了这棵红豆杉,比如50多岁的金土云曾听爷爷讲过两个金家人挺身护树的故事。“1958年,我们这里开展大炼钢铁。那时,村里不少大树被砍掉用来烧火炼钢铁,有村民带着大锯、斧子来我家门口,要砍这棵‘榧子树’。父亲和爷爷得知这一情况,坚决不同意。”金土云说,当时他的父亲和爷爷据理力争,最终把这棵古树保住了。
好的家规家风,总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人。尤其是护树,尽管护树本身并不是出于功利心,实际上,种树护树也最忌讳急功近利。古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乡愁的载体,有着凝聚人心、引人向上的力量,而且总给后人以看得见的回报。比如,如今一到夏天,不少村民都跑到树底下乘凉。“我们家晚上不用电风扇、空调,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然,这棵红豆杉带来的效益,远不只凉爽这一点。靠着这棵红豆杉的繁衍,村里逐渐发展了红豆杉产业,如今,农户“开门见杉、靠杉吃杉”,一棵古树养活全村人,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相辅相成的活例子。
无疑,护树固然要靠法律的价值引导和强制约束,但家规的作用却同样重要。实际上,种树护树,最需要的是全民绿化的热情,这显然需要每个人都有自觉的绿化意识。而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言传身教,当种树护树成为每个家庭的家风,也必然成为全民的道德认同,并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对于推进我国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