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森林可持续经营 | 青藏高原暗针叶林经营区的方向策略与主要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根据《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本区行政范围涉及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和新疆6个省(自治区)的192个县(市、区)。

该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分布有通天河、怒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大渡河及其大小支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其他部分属高原气候,年降水量从20—50毫米到250—550毫米。土壤主要有燥红土、褐土、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地带性森林植被以亚高山针叶林、高寒灌丛为主。东南部森林类型主要有云杉林、冷杉林、铁杉属等亚高山针叶林,少量分布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其他部分为高寒植被区,乔木分布较少,植被以高山稀疏灌丛、高寒荒漠灌丛等为主。该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同时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森林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修复脆弱生态环境,维护我国乃至亚洲重要江河的水源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在该区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多个突出问题。区域森林多为原始林,近成过熟林居多,蓄积总量大,但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以灌丛为主,乔木林分布少,森林覆盖率低。人工林分布少且林分质量低。除青藏高原东南部外,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立地质量差,森林培育周期长。

为应对以上问题,该区确定了相应的经营方向与策略。维持暗针叶林生态系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保护区域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稳定生态源,维护大江大河流域生态平衡。保护东南部亚高山原始针叶林、高寒区灌木灌丛。科学开展退化森林植被修复,改善群落结构,增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功能,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维持“世界屋脊”生态系统稳定。在人口密度较大、水热条件适宜地区,可适度发展薪炭林、木本油料林和特色经济林,培育藏区林下药材和森林食品,拓宽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1 (1).jpg

岷江冷杉-红桦天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米亚罗镇

青藏高原东部,封禁保护云杉、冷杉、铁杉等暗针叶原始林,禁止采伐利用和放牧采薪。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甘南等区域封山育林结合补植等措施,促进栎类、高山松、云杉和冷杉等为主体的天然次生林正向演替,恢复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功能,保护雪域高原森林景观。羌塘阿里等高寒地带的灌丛植被,全面封育禁牧,保护高寒自然生态系统。三江源和主要江河沿岸,对人工营造的杨树、柳树、榆树、沙棘等低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多频次、低强度实施疏伐、修枝等抚育措施,保护天然更新幼树,补植云杉、冷杉、柏木、云南松、青冈类、润楠等树种,培育针阔混交异龄林,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

柴达木及共和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等的沙化区域,以防止土壤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封育结合补植柽柳、白刺、沙蒿等树种恢复区域植被,改善脆弱生态环境。在峡谷缓坡等条件适宜地区,以发挥木材等林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目的,营造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杨等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在高原河谷阶地,选育榆树、沙棘、柠条、柽柳等耐旱、耐寒、耐贫瘠适生树种,发展薪炭林,缓解当地居民烧柴供给矛盾;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的湟水谷地,适度发展油桐、核桃、花椒等人工木本油料林;在高原盆地、甘南、青南等林区,科学布局,建设天麻、灵芝、松茸、油橄榄等特色药材和森林食品基地,拓宽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根据该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营方案和经营策略,形成了主要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包括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以用材、林下经济、景观等其他功能为主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等。

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涵盖了云杉、冷杉天然林采育经营模式,云杉、冷杉人工水源涵养林近自然经营模式,云杉人工林改培更新经营模式,岷江冷杉-红桦混交林多功能经营模式,高山栎等常绿硬阔叶林目标树经营模式,杨、桦等落叶软阔叶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天然杨、桦退化林改培经营模式,天然云冷杉-杨桦针阔混交退化林改培经营模式。

以用材、林下经济、景观等其他功能为主的多功能经营模式,涵盖了人工云杉大径材目标树经营模式,人工云杉复层、异林结构化经营模式,人工云杉、落叶松林下林药复合经营模式,人工云杉、落叶松林下林菌复合经营模式,西藏冷杉天然林景观提升模式。

以上经营模式针对青藏高原生态区位极端重要而环境又高度脆弱的特点,从天然林保护修复和人工公益林提质增效两个方向有效维护大江大河源头的水源涵养功能,遏制水土流失,致力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探索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的立体经营,提高林区居民收入,在保护“世界屋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安全与民生改善的统一,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周超凡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