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种一片绿 收获一桶“金”
——民和县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新路径
春雨贵如油,滋润万物生。
4月11日午后,一场春雨悄然降临,将民和县城洗涤一新。历经冬季的沉寂,县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焕发出翠绿的生命活力。漫步黄河畔、山野间,一眼望去,一株株老树换新芽、新枝吐嫩绿,一簇簇桃花灼灼其华、娇艳欲滴。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拔低、气候好,是青海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主产区,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是兰西城市群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
民和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为抓手,发展以林果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林绿化,不仅提升了地区的绿色颜值,更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十里桃花映红农旅融合路
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活动即将来临,马场垣乡下川口村的桃花源景区内人声鼎沸,三三两两的桃花竞相绽放,游客赏花拍照,品尝特色美食,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李梅兰在自家桃园旁的摊位上忙碌着,她用麦草煨起火堆,烧好的焜锅馍馍香气扑鼻,很快就售罄了。“这些天还好,游客还算少的,一个人能忙活过来。”李梅兰告诉记者,去年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卖掉1500多个焜锅馍馍,挣了1500多元。
李梅兰摆摊的地方紧挨着自家桃园,不足一亩的园子里栽种着五六十株桃树,桃花含苞待放。园子里还有一栋小木屋,紧挨着桃花源景区主干道,用于存放面粉及和面机。
下川口村村委会主任杨双红介绍,村里种植桃树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就有成片种植的桃树,历经多年,种植面积不减反增,“村里有6600亩地(1亩≈0.0667公顷),其中种植果树的就达到了3600亩,桃花源景区就有2600亩,种植有桃树、苹果树、梨树,果树开花和采摘期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21年,下川口村依托政府项目,更新换代31000株桃树,并在田间地头修建70栋小木屋,租赁给村民使用,开展多业态经营项目,租金每年1000元,交满5年后不需要再缴纳费用,可长期使用。
漫步在桃花源景区的田间地头,记者发现除了政府搭建的70栋小木屋外,村民在自家地头支起摊位,或自主经营,或租赁给邻村村民,这样的摊位有上百个,既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炕洋芋、煮玉米、烤红薯,也有诗与远方的露营星空帐篷、火锅。
“这些年,随着民小公路的建成通车,游客爆发式增长。背后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前没种上桃树时,光秃秃的山上没人来,尤其是春天,刮一场风,满嘴都是土。”杨双红说,如今不仅游客多,商贩更多。
与李梅兰不同,今年63岁的王中奎,一心扑在自己的桃树上,小木屋成了老两口日常居所。“果园这边,5亩的林果,挣了8万元,卖茶水挣了5000元,付出的人工成本还比种地少。”王老汉算了一笔账,今年索性将家里的耕地租出去后,一心扑在桃树上。
桃园里,王中奎边走边看,粗糙的手掌抚过年轮密布的树干,“这棵树已经40多岁,这棵树才3岁,等到老树结不出果子就要砍掉,小树苗就会汲取老树的营养,迅速生长。”
“桃子成熟后,不需要自己出售,田间地头旅游采摘的基本上就可以卖完。”王中奎的身后,“一亩果十亩田”的谚语化作了漫山遍野的致富希望。
荒山种出“立体经济”链
春天,万物生长的季节。
驱车盘旋至隆治乡李家村,红滩寺山坡上,4米行距的苹果苗整齐列队,白色花苞在春风中轻颤,果农穿梭在林间施肥、除草,形成一幅春日农作的图景。
站在山腰一眼望去,光秃秃的红山焕发出丝丝绿意,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忠指着山上的苹果林告诉记者,“山绿了,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上个世纪,这片山地还是村里的水浇地,后来水源中断,水浇地变成了山地,地里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李玉忠说,后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这片山地种上了野山杏、云杉。
然而,缺水的问题一直存在。早些年,退耕还林有补助,每年村民会补栽补种,确保林木覆盖率。这些年,退耕还林补助停发,加之缺水和缺乏管护,林木成活率不高,只是零星长着几棵树,更遑论绿水青山。
2024年乡村振兴项目中,李家村利用项目资金166万元,重新平整土地,修建蓄水池,栽种苹果树,150亩(10公顷)的果园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以村委会的名义,以每亩5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林地,栽种苹果树后承包给第三方,每年分红。不仅绿化了荒山,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李玉忠说。
承包果园基地的李三勇,也是李家村人。早些年在村里发展养殖,妻子在县城经营水果销售店铺,几年下来有了一定的积蓄。这两年随着牛羊肉市场波动,李三勇出售了所有牛羊,发展种植业。
“去年新栽种的苹果树苗已经有一人高,成活率达到99%,有些树上还结了一颗苹果。再过两三年,苹果树高产时,根本不愁销路。”李三勇说。
果园基地新栽种的苹果树行距达到4米,株距达到1.6米,整齐排列在荒山上。李三勇计划在行距的空隙地上种植西瓜,7月西瓜丰收后,果园基地内再养殖2000只鸡,既能除虫,又能施肥,还能增收。
隆治乡苹果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乡种植苹果面积1000多亩,梨树1600多亩,黄桃500多亩,全乡以林果产业为主导,加快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从林果种植、水果加工、乡村旅游形成完整的林果产业链。
“我们今年还实施了200亩的苹果种植项目,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植果树,增加收入。”隆治乡党委书记王承树说,隆治乡林果产业的发展,既实现了绿水青山,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又实现了金山银山,百姓依托林果产业及延伸产业链,实现就业增收。
古树林下长出“黑金”产业
“前人栽树后人享”,这句话在西沟乡复兴村得到完美诠释。
在西沟乡复兴村,有一片占地面积250多亩的村集体林地,是上个世纪栽种的生态林,如今已经林木繁茂。
林地旁,青海一家农牧科技企业的食用菌菌棒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玉米芯、麸皮等原料经过粉碎、搅拌,变身食用菌棒。
“这里气候冷凉,特别适合种植食用菌,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食用菌品质口感都要比温室大棚内种植的食用菌好,出售价格也会更高。”该企业负责人李鸿昌说。
其实早在2013年,李鸿昌就流转承包了村里这片林地,承包期限为30年。起初,李鸿昌在林地发展林下养殖,养了很多牦牛。林地旁就是巴州河,由于靠近水源,没过几年,李鸿昌经营的林下养殖被叫停。
这两年,李鸿昌盘活流转的林地,发展林下种植,“这里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更主要的原材料收购方便,制作菌棒需要的玉米芯、玉米面、麸皮等材料可以从周边群众手中收购。”
李鸿昌计划5月初开始在林地投放菌棒,面积有30亩左右,菌棒摆放三层,预计20万棒。菌棒摆放三层不碍林木生长,废弃菌包直接还田肥林,林下种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闲置的林地焕发新的活力,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的“金山银山”。
依托食用菌种植,当地群众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土地流转和厂房租赁的收入,还有村民务工的收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食用菌采摘时,用工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李鸿昌说,每年用工支出的工资达到30万元。
今年林下种植食用菌成功后,李鸿昌计划带动当地更多农户参与到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李鸿昌制作菌棒后发给村民在自家林地种植,并提供后期的技术指导,食用菌采摘后由该企业收购,让当地百姓有更多的参与感,实现增收。
近年来,民和县立足资源禀赋和气候环境,利用林下土地资源,积极推进林下中藏药材和食用菌种植,实现农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铺就林下绿色发展新路子。
如今,从黄河谷地到旱塬深山,民和县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经”。当老桃树与小树苗共生共荣,当苹果园与跑山鸡和谐共处,当古树林与食用菌相得益彰,这片土地正以绿色为底色,绘就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如老乡们所说:“护好生态饭碗,金山银山吃不完。”(记者 张多钧 谢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