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打造林博会品牌之后,三明市又多了一张城市名片。
今年9月,国家林业局传来喜讯,三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明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林博会是三明的一扇窗,是海峡两岸走进三明、了解三明的平台。近年来,随着林博会影响力逐年提升,三明对城市形象的打造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
通过借鉴和摸索,三明突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注重“森林惠民、森林富民、森林育民”,编制建设规划,实施十大工程,有力有序推进创建工作,并总结出四大成功经验。
突出深化林改,不断激发创建活力。三明持续深化以林业金融创新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森林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转变,为创建提供资金保障:全市各县(市、区)全部成立林权收储机构,发挥收储、担保、服务等功能作用,为林业贷款创造良好条件:创新林业金融产品,针对林权抵押贷款期限短与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用材林幼林、毛竹林、经济林在银行贷款难等问题,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林权按揭贷款、林业互联网金融P2P等金融产品,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0.1亿元,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1/10: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统筹考虑收储机构、银行、保险、林农、企业等各方利益,建立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等“五位一体”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
突出产业发展,实现森林惠民富民。坚持把兴业富农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推进森林资源增效,建设珍贵树种用材林等基地,加强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林分质量显著提高。推进特色林业壮大,提升发展木竹制品、林产化工、森林食品。2015年全市林产加工规模以上企业450家、产值626亿元,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9枚、省级名牌产品86个、上市公司7家。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已建成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等药用植物基地36万亩,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6家、产值112亿元。推进森林旅游发展,以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依托,开发观光、休闲、康养等特色旅游产品,抓好乡村森林文化试点、星级森林人家建设,全市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幅20%以上。通过发展林业产业,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386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2%。
突出生态保护,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坚持保护优先,强化植绿护绿爱绿,让森林城市永葆绿色本色。在着力构建生态屏障方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市重要生态区位林占林地总面积的32.5%,各类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7%。实施“四绿”工程,3年来全市造林绿化125.78万亩,城区、村庄、交通沿线等绿化覆盖率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在完善森林生态管理制度方面,稳步推进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示范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网上审批办证、全国林地“占补平衡”等试点。探索生态执法体制改革,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在全市法、检系统成立生态法庭、生态检察处(科)。创新森林管护联防联动机制,强化森林防火、防疫、防盗,近年无重大灾害或案件发生。在创新森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费稳步增长机制,补偿标准从2012年每亩每年12元提高到22元: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促进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相统一。探索发展林业碳汇,成立中国绿色碳汇专项基金,开展一批森林碳汇项目。
突出智慧林业,创新城市经管机制。大力运用现代技术和推广“互联网+林业”模式,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国内第一朵“森林云”。依托福建北斗森林有限公司,设立森林云数据集成处理平台,收集、整合与挖掘森林数据,并与国土、气象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二是搭建信息化平台。先后成立福建(三明)林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林品汇网上商城、三明林业金融服务中心、三明市林权流转交易网等平台,培育春舞枝、林品汇、云竹科技等知名电商平台,为林产品、林权抵押贷款、大宗商品交易、林权流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三是健全森林现代化监管系统。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成一批监控指挥中心及分中心、主要路口监控点,基本实现全市森林防火和资源管护全覆盖。
通过“创森”,三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人民生态福祉得以增进。目前,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8%、蓄积量达1.65亿立方米,保持在全省前列。如今,三明的天更蓝、山更青、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