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防病虫、强功能
北京平原生态再添希望工程
2012—2024年,经过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北京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高到31.4%。如今,首都平原地区生态绿色基底形成,变化翻天覆地,在国内国际都是首屈一指。
2024年1月,北京市全域创森成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目前,北京正在建设花园城市。
平原生态林构筑了北京市民生活的绿色空间,建设花园城市,平原生态林需要如何改造?
“五大行动促平原林提质 建设大美北京森林”行动在这个春天全面启动,被视为北京平原地区生态建设提质升级的希望工程。
全市以精准促进平原生态林长高、延绿、长寿为目标,实施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防病虫、强功能五大行动,逐步培育大树、大森林、大生态系统,夯实花园城市生态基底。
平原生态提质增效的发令枪响,全市平原地区林下补栎100万株、林缘补杨(雄性毛白杨)3万株,各区园林部门领任务、定目标,在最合适的时间,种下最适合的树种。
调结构促生长
平原林进入新阶段
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林场,高大的刺槐林下,紫花地丁、二月兰等地被植物茂密地铺在林间空地,呼吸间,能明显感受到草木融合的森林气息。每棵树都绑着红色或黄色的细绳,区分目标树、干扰树。
随着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栽下的树木愈发茂盛,林分逐渐郁闭,平原生态林由森林建群阶段向竞争阶段演替。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曾小莉介绍,树木之间互相竞争阳光养分,不利于森林健康发展,工作思路亟待由“林地养护”向“森林经营”转变,提升森林质量,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重点需求。同时,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森林环绕的花园城市新任务,也对平原生态林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2年前,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平原绿起来、把森林覆盖率提高。现在要做的是高效可持续地利用,通过森林经营,促生长、调结构。”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金莹杉介绍,“调结构要调什么?人类社会是老中青少多代,森林可持续发展也是一样,希望它们也是多代共存,生态其乐融融。”
五大行动促提质
建大美北京森林
北京将全域森林城市作为基底,正全力建设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第一步就是打造“大美北京森林”。
什么是大美森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这样解读:第一是大树做基础,第二是大森林连片,第三是大产业发展,不仅让百姓享受生态福祉,还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第一是生态美,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第二是景观美,通过增加花廊、绿廊、彩廊,打造景观美丽的多彩森林。第三是和谐美,人与自然融合协同发展。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的原则,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了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防病虫、强功能五大精准养护措施。
通过对过密林进行疏伐,清理劣质、病腐树木,优化林木生长空间、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分正向演替,培育高大优势林木。同时,还将在林窗、林中空地等适宜地块补植栓皮栎、元宝枫等高大阔叶乡土树种小苗,形成高大、多彩乔木林。补植白皮松等常绿乡土树种小苗,形成针阔混交林,让全市平原生态林春有花秋彩叶,冬春还有绿,四季有美景。
通过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枯枝还田、落叶化土,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为培育大树、大森林扎实根基。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强化抗性种苗培育、森林经营、生物调控等治本措施综合运用,优先对有害生物危害林木进行更新改造。未来,全市还将持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营建更多小微湿地、本杰士堆、昆虫旅馆、动物庇护场所等栖息地,补植蜜源食源植物,保留自然带等,为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不断提升林地生物多样性水平。
王小平强调,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全市还将持续开展生态惠民工程,在毗邻社区、村庄、单位、学校等的生态林内,适当增加步道、座椅等设施,让人们走进森林、享受森林,让森林既好看又好用。引导鼓励社区、单位积极营建疗愈花园、生境花园等平原生态林应用新场景,让绿色成果普惠于民。
新型集体林场
成为生态建设主力
2012年以来,北京通过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累计造林增绿21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9%,城市总规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
为更好地巩固提升造林绿化成果,与时俱进探索应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新理念,2018年以来,北京市创新推进了新型集体林场改革。目前,新型集体林场成为全市平原生态建设的核心力量。
新型集体林场是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由属地政府主导、当地集体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实施生态林养护、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集体所有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担负着保护好、经营好森林资源的任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型集体林场128个,都成立了稳定、长期、就近的管护队伍,对生态林进行分级分类管护,还吸纳2.1万名农民绿岗就业。今年,全市还将新建集体林场10个以上,实现新型集体林场全域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