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重访2.3亿年前远古生物
25日,武汉中华奇石馆与第十九初级中学,结对开启武汉市中小学生绿色生态研学旅行活动。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的5位大学生作为自然研学老师,带领90名中学生徜徉化石馆,与2.3亿年前的远古生物打招呼,以海百合化石为观察对象,绘制自然笔记。
在观察化石的过程中,学生们脑洞大开,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初二(8)班的刘蕊蕊同学问:“海百合长得这么美丽,它有毒吗?”研学老师缪璐漪解释道,海百合体内含有毒素,许多鱼儿都不敢碰它,但生物学家给海百合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叫“羽星”。
贵州龙
虽然都是绘制海百合化石,但是学生们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着重描摹了海百合的“花萼”,并把花萼上的绒毛都画了下来。“老师说海百合最重要的器官就是这个花萼,它是海百合的捕食工具,所以我特别记录了下来。”初二的胡思镇同学笑着对记者说。
除了海百合化石,学生们还跟着自然导师观察了恐龙化石、鱼类化石等等。曾参与过世界环球自然日竞赛的吴思敏同学,一直喜欢古生物化石,她说,化石的存在象征了早在人类诞生以前就有一个奇妙的生物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鞠石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一学生夏丽莎连续参加了2次研学旅行的志愿服务,即将走向教室岗位的她,希望通过参加研学旅行的志愿服务,提前与学生接触,建立与学生更深的了解。
夏丽莎说,传统的学科教育与自然教育虽然都是首先提出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同,传统教育是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自然教育则让孩子自发探究,这样孩子对知识的记忆力更深刻,也会对他日后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帮助。她希望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活动,将问题式的探究方法运用到日后教学上,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那么刻板,做到解放双手、解放思想。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夏丽莎,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还有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戴诗樱、向瑞雪阳和来自长江职业学院的殷博恒。
据悉,武汉中华奇石馆还将在本月开展2场研学旅活动,分别是围绕三叶虫化石和蕨类植物化石展开自然笔记活动。
小草也有坚韧情怀300名小学生触摸大树小草感受自然力量
“波斯菊的叶子细细的,像一颗针,看起来上面有刺,可是摸上去却没有刺,闻起来像薄荷味,有清香……”红领巾国际小学三年级学生薛思炀在她的自然笔记中写道。25日下午,武汉市中小学生绿色生态研学旅行活动走进常青公园,来自红领巾国际小学的300名学生为大树小草做自然笔记。
在公园自然导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们用手去触摸大树的树干,用小拳头敲一敲,得出“大树高大,树皮粗糙坚硬”的结论。观察小草后,学生们总结出了小草“细软、矮小、光滑”的特点,谭雯谦同学还说出了小草的韧性:“小草用脚踩倒了之后,又会重新站起来。”她的细心观察得到了自然导师许丛建的肯定。
许丛建告诉学生们,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分属于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它们共同组成了生态环境。
在自然笔记的环节,自然导师们指导学生们用“五感”去观察某种植物并用图文记录下来。刘济谦同学用尺子量出了一株波斯菊的高度是20厘米,叶片长度是4厘米,自然导师让他再去闻一闻气味,让笔记的内容更丰富。
常青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称,这次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拓展植物知识,通过对“大树精神”与“小草情怀”的讨论探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默默耕耘的生活态度。大树精神是坚强不屈、屹立不倒,代表着一种信仰,生为人遮风挡雨,死也是国家栋梁之才。小草代表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坚韧不拔的精神。
研学活动中,几个女生被爬上衣服的蚂蚁吓得花容失色,一个男生甚至被一条虫子吓哭,这让许丛建有些担忧:“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太少了,生态研学这样的活动应该再多一些。”
记者了解到,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既有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全职妈妈志愿者。他们分别是来自湖北大学的李天鹏、赵永涛,来自汉口学院的黄媛媛、彭丽以及妈妈志愿者蔡娇娜。
任家路中学小小志愿者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感受幸福!
下了几天的雨,淅淅沥沥的
整个世界的都慢慢的被唤醒
当久违的阳光铺洒下来
空气里的尘埃都活跃起来了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天气
都无法阻止驿站的建设
和志愿者们的热情
2018年5月24日,
绿色驿站校园劳作日在任家路中学开展,
小小志愿者们走出课堂,
多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他们尽情的发挥奇特的想象力,
为绿色驿站建造出了不少的点子。
以绿育人,
小小志愿者们积极的参与驿站的建造,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个小孩还一直不停的问
这盆花叫什么名字,那盆植物叫什么名字,
另一个小男孩主动说要当这些绿植的主人,
天天来浇水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