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古茶根脉 延续绿色生机
——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探访活动侧记
初冬时节,古茶树苍劲的枝干在阳光下舒展,枝头一片片嫩绿的叶片散发着幽香,茶农挎着竹篓穿梭林间,指尖翻飞间将鲜嫩茶芽收入其中,勃勃生机与欢声笑语弥漫在茶园。
这里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古茶树保护项目重点区域之一。近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举办公益项目探访活动,邀请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捐赠方代表共赴项目地,实地了解古茶树保护工作、项目执行情况,对古茶树土壤进行修复与维护,并体验采茶、炒茶、茶艺文化等环节。
古茶树作为茶树的种质祖先,是认证树种起源、分类与种质创新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西双版纳是全球公认的茶树起源中心地带,这里分布着许多百年树龄的古茶树。
然而,近年来受市场驱动,部分区域存在过度采摘、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导致古茶树生长衰弱甚至死亡,不仅威胁遗传资源安全,也影响茶农长期收益。

探访团成员为古茶树松土、施肥 陈述峰摄
为恢复古茶园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古茶树健康水平,2022年,中国绿化基金会依托“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平台,启动云南古茶树保护专项,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班盆、曼勒等重点区域实施,采取“经济林+伴生林+生态管护”复合模式,推动古茶园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生产—文化多功能系统转型。
记者来到位于勐海县曼勒村的古茶树保护公益林,沿着湿润的山路缓慢上行,周身围绕着漫山茶树,满目叠翠。
“你现在看到的这片古茶树保护公益林均为树龄150年以上的古茶树,有1700株。通过项目实施,我们对区域内的古茶树进行资源清查,并分级分区开展保护,还建立了‘基金会+地方政府+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日常巡查。”项目负责人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针对古茶园土壤氮磷钾缺乏、植株长势弱等情况,项目对古茶园进行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对衰弱茶树进行复壮,复壮率达95%,有效破解古茶树生长环境困境。
“得益于中国绿化基金会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茶园生态稳定性显著增强,新建的野生古茶树种子保护区,将有效保存原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具体而言,项目从土壤改良、植被重建、抢救复壮等3个方面进行生态修复。其亮点在于摒弃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引入樟树、桤木、杜鹃等本地伴生树种,重建‘乔—灌—草—茶’复合生态系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汪云刚提着一桶有机肥,为活动成员详细介绍。
在汪云刚的带领下,探访团队成员锄地松土、修剪残枝败叶,合力开沟、精准施肥,优化茶树根部土壤结构,帮助其更好生长。
在山下的古树茶园玉应儿初制所,成员们还观摩了传统制茶工艺。通过炒茶工人讲解和演示,了解到普洱茶的形成过程。成员们戴着棉质手套,在炒茶工人的指导下体验手工炒茶,抓起热铁锅里噼啪作响的叶片,翻动、抖散,使其均匀受热失水,不一会儿,叶片卷曲,茶香弥漫。
一位参与者感叹道:“没想到一杯茶的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终于体会到了茶农的辛苦,但想到能为保护古茶树贡献力量,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以古茶园生态修复为核心,有效恢复了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了古茶树健康水平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截至目前,项目累计筹措资金超过400万元,在勐海县南糯山、班盆、曼勒等重点区域,累计种植古茶树及乡土伴生植物1.61万余株、面积203亩,完成2320株古茶树的系统性复壮、面积163亩。
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农户参与种植、管护、加工等环节,创造就地就业岗位300余个,有效拓宽茶农增收渠道。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标准推广和市场对接,帮助合作社提升茶叶品质,打造“生态古树茶”区域公共品牌,为发展茶旅融合、研学体验等新业态奠定基础。
项目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爱心企业积极参与。广州凡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墨雪品牌)于2023年通过定向捐赠资金,专项支持西双版纳南糯山古茶树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援助630株古茶树复壮及28亩伴生林建设;联合当地合作社开展古树茶品质提升试验,探索古茶树活性成分的可持续利用路径,组织技术团队多次赴南糯山调研,协助建立茶叶采样与品质追踪机制,为后续产品研发积累基础数据。墨雪品牌负责人吴超华说,希望有更多社会企业和公众了解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一起加入保护古茶树的工作中。
阳光洒下,古茶树的每一片叶子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茶农们结束了养护工作,背着背篓沿着山路回家。他们知道,古茶树保护事业虽任重道远,但因有爱心企业和公众参与守护古茶树之根、延续绿色希望,古茶林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张萌 黄红 刘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