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如果古树会说话丨5000年古树“诉说”陕西悠久文脉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陕西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明确古树名木定义、保护措施、管理责任等内容。条例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科学、纪念意义的树木,则被称为名木。

据悉,全国树龄超过5000年的古树名木共有5棵,均位于陕西省境内。这些古树仿佛会“说话”,用年轮、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脉,它们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仓颉手植柏  “诉说”仓颉造字高光时刻

1.jpg

仓颉手植柏

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史官镇,大名鼎鼎的仓颉庙吸引人们诸多目光。这是为纪念文字始祖仓颉而建。据史料记载,仓颉生卒于白水,是中华汉文字的创造者,其所凝聚的仓颉文化是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

在仓颉庙内,庙、墓、碑、书、柏“五位一体”,详细记录着仓颉造字的高光时刻,其中的柏,源于仓颉庙内46棵千年古柏。

“仓颉庙内的古柏,平均树龄3000余年,是全国三大古庙古柏群之首,也被称为‘绿色的国宝 活着的文物’。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仓颉手植柏,是仓颉庙内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柏树,传说为当年仓颉亲手所植,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树龄,被誉为‘文明之根’。”仓颉庙景区讲解员刘雨涵说。

行走于庙内,抬眼望去,这棵高逾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的古老树木,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古老的柏树为何能被称为文明之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秦岭研究院院长赵忠道出缘由:“古树的形态、年轮生长,是对气候变化的最好记载,也是历史和古气象、水文的重要线索。”

仓颉手植柏树干纹理如奔腾的河流,形态奇特,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而作为象形文字的创始人,仓颉将长眠之所选于此,并根植这棵树,也使得仓颉手植柏成为汉文字等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根基。

在参观游客宋敏会看来,仓颉手植柏不仅是一棵古树,更是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成为人们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黄帝手植柏 “诉说”中华儿女追忆先祖  奋发向上

2.jpg

黄帝手植柏

若说缅怀先贤,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的黄帝手植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选择,因为这里的祭祖文化,源远流长。

黄陵作为历史文化沃土,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黄帝陵祭祀就已经成为国家祭祀仪式,延续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该仪式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寓意深远,内涵丰富。

4月4日,清明节期间,乙巳(2025)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共同唱响的《黄帝颂》,传递着全球华人同祭初祖、血浓于水、团结一心的共情力和凝聚力。

仪式结束后,不少人齐聚黄帝手植柏前,瞻仰这棵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古柏,共同追忆轩辕黄帝这一人文初祖的历史印记。

这棵树龄约5000年,高19.5米,胸围8.6米,平均冠幅18.1米的侧柏,相传是黄帝战胜蚩尤,和炎帝建立部落联盟,定都桥山时所植。那时的黄帝便立下不得随意砍树的规矩,并带头种下一棵小柏树。此后植树造林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黄帝手植柏历朝历代皆有保护,如今我们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对古柏的根系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树木雷达全方位检测等手段,使得古柏根系密度和树冠的茂密程度明显增加,让黄帝手植柏生长状况稳定向好。”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

“我是护林科的一名普通护林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和同事们一起,以高度的热情和细致的巡查,来守护好古树。”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护林员刘斌说。

在黄陵县的桥山之上,保留了目前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柏树群。这里的古柏有8.3万余株,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柏树有3万多株。刘斌和他的同事们组成了一支72人的专职管护队伍,针对防火、防盗、防虫、防病、防老化等工作,及时开展养护,动态调整措施,成为古树名木们当之无愧的“守护神”。

保生柏“诉说”中华医药、养生学之历史

4月1日起,《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扩展了黄帝陵的保护对象,构建了涵盖文物遗迹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与自然环境等多维度的保护体系。

3.jpg

保生柏

在此体系下,生长于黄帝陵轩辕庙西前院(保生宫旧址)的保生柏,引起了很多医学从业者的兴趣。

相传轩辕黄帝和华夏中医的始祖“医圣”天师岐伯在保生宫谈经论道,从而形成“养生、养心、养性”等中医学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成为《黄帝内经》的主要精髓。

“轩辕黄帝和岐伯开启了中医药学、养生学的先河,保生宫内的保生柏,从此也被人们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介绍说。

这棵树龄约5000年,高17米,胸围5.3米,平均冠幅12.1米的保生柏,还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公元1325年,保生宫着火,宫墙周围的保生柏受到影响,泰定皇帝为其降下圣旨,严禁破坏黄帝庙宇建筑设施,禁止砍伐周边树木。此旨碑文如今同样保存在黄帝庙的碑廊里,这也是中华民族在700年前颁布的第1份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老君柏“诉说”古树名木“搬家”保护崭新蓝图

在距黄陵县城20多公里处的阿党镇川庄村,树龄约5000年,高14.5米,胸围7.4米,平均冠幅15.8米的老君柏,是黄陵县又一五千年古树。

4.jpg

老君柏

这棵古树传说为轩辕黄帝夫人嫘祖为响应黄帝广泛种树号召,在桥山不远处栽植众多柏树。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得胜归来后,知晓老君庙香火旺盛,前往祭拜,便对庙前古树赐名“老君柏”。

“其实老君柏原本不在这里,是后期通过‘搬家’才扎根在此。”黄陵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田鹏飞说。

老君柏的“搬家”之旅,源于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当时为了解决工程项目用水、下游灌溉、人畜饮水等问题,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启动,而在淹没区史家村生长的老君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按照古树保护相关规定,经过林业专家的研究和论证,并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我们最终以科学有效的手段,将其纳入南沟门水库的建设移民大纲,并对其进行保护性移植。”田鹏飞说。

老君柏的“搬家”之旅,说起来轻松,操作起来却异常复杂。从移植过程中的生物学理论印证,再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整个工程最终被分为三个阶段,即移植前的复壮、养护,具体的移植过程,以及移植后的养护和复壮。

“2016年3月,来自各地的多位专家对老君柏进行‘会诊’,而通过‘体检’的古柏,移植后的生长也极为旺盛。此外,‘搬家’后的老君柏,还经历了五年的精心养护,包括叶面施肥、改良土壤、加装保湿加湿的喷雾系统,而且为了更好地模拟老君柏的生存环境,曾经和它一起扎根在老君庙周边的‘好朋友’杨树槐树等,也一同随它搬迁来此,从此朝夕相处。”田鹏飞说。

据悉,通过此次老君柏的移植,当地总结出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方法,完成了一套科学细致的古树移植技术方案。该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古树三次平衡修剪法和古树移植的钢结构托篮土球包装技术,使其不仅保证了千年古柏的成功移植,获得国家专利,还为今后的古树名木移植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且重要的经验。让古树名木的‘搬家’保护,开启了崭新蓝图。

页山大古柏“诉说” 古树名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5.jpg

页山古柏

如果说仓颉手植柏、黄帝手植柏等柏树的保护,依托于景区发展建设,那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柏庵村的页山古柏则是县域古树保护的又一典型案例。

页山古柏又名栖霞柏、龙凤柏,树高23.17米,胸围7.36米,平均冠幅25.7米,树龄超5000年,被誉为“秦岭古柏王”和“绿色活化石。”

远望古树枝干形态斑驳嶙峋,曲纽粗枯,如凤凰展翅,近看古柏苍劲有力如青龙俯冲。最让人感慨的是,页山古柏一年四季绿叶繁茂,生机盎然,葱茏苍劲,颇为壮观。

6.jpg

“在我们县有句顺口溜,叫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洛南县。”洛南县古城镇党委书记赵佳林说。

由此可见页山古柏的历史,始终贯穿于洛南县城中,从而见证山河变迁,成为一部活的文明发展史。

据悉,页山古柏是我国现存五大5000年古树之一,也是五株古树中唯一没有使用结构支撑的古树。作为秦岭现存最大的古侧柏,页山古柏的冠幅覆盖面积达半亩,它的生长状态对研究当地的古气候和生态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近年来,我们对页山古柏实施重点保护,县委、县政府也十分重视,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数字化监测系统,划定了专属保护区域,还建立了页山古柏保护中心,从而定期开展古树的健康评估,并不断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洛南县页山古柏保护中心主任何伟南说。

如今,当地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依托“页山古柏”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并积极探索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依靠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积极探索古树+农文旅融合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看到我们的页山古柏。今后我们也将坚持以古柏保护为底线,以古柏延寿为己任,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柏庵不懈奋斗!”赵佳林说。

陕西是古树名木资源大省,全省现存古树名木72.73万棵,位居全国前列。在陕西,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它们或根植庙宇,或落于民间,或生长村落,或扎根荒野。《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古树名木会在新时代焕发崭新活力,让年轮篆刻时代记忆,让每一片新叶,都能成为文明传承的活态载体,“诉说”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赓续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