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福建漳州以场为“媒”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青山叠翠,林海生金。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林场与林区乡村发展实现双向奔赴。漳州通过创新林业资源经营模式,搭建多元共建共享平台,促进森林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蹚出一条“两山”价值双向转化的特色路径,让林区群众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资源变资本

“以前守着林地没思路,现在拿着‘地票’‘林票’能分红,日子有奔头。”在南靖县南坑镇南塘村,村民刘文水手里的一张张票证,正悄然改变着生活。这背后是漳州创新推出的“地票+林票+碳票”改革。

在“地票+林票”股份合作模式下,南塘村集体与村民以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入股获“地票”,国有林场以技术、资金、管理入股占股51%获“林票”,剩余股份向社会资本开放——“三权分置”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实现了村集体、村民、林场与社会投资者的多方共赢。

实现“碳票”变“钞票”的突破。漳浦中西国有林场、南靖国有林场1.3万亩林地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树木生长增量转化为42394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发行全省首张林业数字碳票。2024年9月以来,林场“碳票”正式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成功交易7批次,为林场带来40万元收入。

场村共建

“林场建的观光步道直通村口,周末来玩的游客多了,如今我家民宿天天满房。”诏安县霞葛镇共建村村民江秀信道出了“场村共建”的实效。漳州以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建设为纽带,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引擎。

森林旅游让乡村人气更旺。国有林场携手周边村庄,将林地资源转化为休闲康养场所,让游客在林海间放松身心,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16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8个森林人家应运而生,华安光照人、龙海鹭凯更是跻身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技术赋能让增收底气更足。依托“森林智库+专家会诊”机制,林场96名副高级以上、132名中级职称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培训指导2500余场次,惠及1万余人。从果树修剪到林下种植,专业技术让村民靠山会吃山,创业就业路越走越宽。

生态宜居成色更足。16个省属国有林场硬化林区道路39公里,共建村道40多公里,建成114公里森林观光步道和12个休闲凉亭,全部无偿向村民开放。17个共建村完成1200亩造林绿化,4个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6个村跻身“省级森林村庄”。

资源共享

“林场帮我们规划林地,提供造林技术支持,现在70亩集体林地种上了珍贵树种和景观绿化苗木,以后收益少不了。”南塘村村主任赖顺国非常看好盘活集体林地的做法,“这些新模式新项目让村民投资林业的热情高涨起来。”

合作造林还破解了集体林碎片化、林农缺管理、林场缺资金的难题。通过“林场+村集体+村民”“林场+村集体+国企”等模式,全市合作造林达2.6万亩,实现了集体得财、林农得益、经营得利、社会得绿的多重效益。

诏安国有防护林场将“一场一景”融入司下村规划,串联硒来乐茶园、岭下溪水库、客家土楼、田园花海等景点,打造独具闽南特色的富美新林区。

从“卖木材”到“卖生态”“卖服务”,漳州以场为“媒”的林改实践,让越来越多的林区乡村在绿色发展中蝶变。(方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