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绿化基金会: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激发全民生态自觉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激发全民生态自觉

——中国绿化基金会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实践

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立40年来,始终以推动国土绿化、传播生态文明为己任,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其推出的一系列品牌项目,不仅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将科普教育融入项目设计与公众参与全过程,把宏大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生动实践,激发全民生态自觉。

走进自然唤醒青少年生态感知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青少年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国绿化基金会通过多个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项目,帮助他们重建与自然的联结,感知生态之美。

早在2006年,中国绿化基金会便启动了华夏绿洲助学行动,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款超千万元,成为我国首个以传播绿色理念、加强西部沙漠和干旱地区贫困青少年绿化教育为目的的公益项目,为我国长期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市目前唯一一处国际重要湿地,一年四季均有大批候鸟来此栖息。自2021年起,中国绿化基金会动员引导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连续3年捐资,在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自然教育科普观察站,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得益于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来到野鸭湖亲近湿地、感知自然,参与湿地观鸟、自然物手工制作、芦苇画制作等各类研学活动。

为引导青少年走进自然、认识生物多样性,2024年6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世界花卉大观园举办“自然观察节”亲子生态科普活动。孩子们在自然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五感观察法”探索植物奥秘,动手制作微景观盆栽,与温顺动物亲密互动。中国绿化基金会为参与的孩子们颁发荣誉证书,以此鼓励他们持续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

在北京市西城区露园社区举办的“自然观察节——我身边的动物和植物”主题公益科普活动中,一群孩子围着一棵大树兴奋地讨论着。在自然观察员的引导下,他们轻轻触摸树皮凹凸的纹理,辨识树叶形状,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踪迹,并采集花叶制作标本。

作为中国绿化基金会重要的公众自然教育品牌,“自然观察节”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发展成为连接青少年与自然的重要桥梁。数年间,系列活动跨越祖国大江南北,“走进宁夏,感受沙漠生态”“走进辽宁辽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与丹顶鹤共舞”“走进西双版纳,守护古茶树”……这些活动通过专家科普、实地探访、互动分享等形式,联合爱心企业与专业机构,帮助青少年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让自然教育从书本中走向大自然。 

让科普教育融入生态保护一线

中国绿化基金会努力推动自然教育从城市社区延伸至更广阔的生态版图,将科普教育融入生态保护一线实践中。

神农架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的重要种群,也是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和指示性物种。201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了“留住金丝猴的家”项目,通过人工栽种针阔混交林修复破碎化的生境,扩大金丝猴栖息地。同时,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对金丝猴及其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024年12月底,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探访活动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举办,通过实践活动将科普教育融入生态保护一线。中国绿化基金会组织捐赠人代表、生态保护志愿者及爱心企业代表等,前往大龙潭神农架金丝猴科研科普基地,察看了“留住金丝猴的家”第一期公益林的生长情况,学习神农架金丝猴习性、食性及保护历史。队员们在官门山“留住金丝猴的家”项目第二期公益林,携手种下珍贵的珙桐树苗,为神农架金丝猴种群增加食源性植物。

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中国绿化基金会以多样化形式推动科普教育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

2013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举办“2013为爱远征之苍穹下的高黎贡”志愿者近自然教育活动。来自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云南大学的45名师生,在雨中探索高黎贡原始森林,与保护区护林人员交流,对自然保护公益事业有了更深刻和直观的了解。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已举办多场“为爱远征”志愿者近自然教育活动,共有来自各省市、中国台湾、美国等地200多名志愿者参与,涵盖生态扶贫、土地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始森林保护等多个主题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024年10月,中国绿化基金会“与虎豹同行”项目携手北京惠通陆华四惠店举办自然教育活动,15个路虎车友家庭在自然教育公开课中,深入了解野生东北虎豹的习性、生存状况、保护措施,增强保护意识。

“与虎豹同行”是一个保护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及其栖息地的公益项目,自开展以来,协同推进巡护监测、社区发展和自然教育3个板块。项目还支持珲春市镇安岭村开发生态民宿与自然教育基地,打造“飞悦小院”和“飞悦星空教室”,形成集住宿、学习与体验于一体的自然教育枢纽。2024年,该村接待超130人次的研学团队,开展山林辨识、标本制作等多样科普教育活动。

多年来,通过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动,城市公众、高校、机构和企业人员走进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亲身了解森林、湖泊、湿地、荒漠和生物多样性,自觉加入保护自然的行动。

丰富形式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

多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在科普教育形式上不断创新,通过科普体验活动、科普沙龙活动、公益科普展等形式,扩大科普覆盖面,让科普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宝马中国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战略核心。2021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宝马中国发起“BMW美丽家园行动”公益项目,持续资助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以创新方式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

2024年11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宝马中国、中国科技馆举办“建设美丽中国‘大家说’”科普沙龙活动,通过主题分享、互动交流与实践体验等形式,激发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年12月,三方又精心策划了“润泽湿地,循环共生”科普展,通过多感官互动体验、图文影音等多元化展示方式,进一步推动生态科普教育,呼吁公众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行动。

为进一步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中国绿化基金会还携手诸多爱心企业,让科普教育不仅在自然界和博物馆开展,还拓展到商场等城市公共空间。

今年4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苏宁易购商管,在成都市新都区苏宁易购广场举办“为生命呐喊——拯救濒危亚洲象”公益科普展,通过科普展、互动体验、手工工坊、公益画展、儿童共创、公益打卡等场景化体验,让生态保护可感知、可参与,让公众在购物休闲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

中国绿化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双方开启“商业+公益”创新模式以来,已陆续举办多场公益科普展,城市公共空间正成为连接公众与自然保护的桥梁。

今年5月,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联合母婴用品贝亲在上海长宁区举办了一场亲子公益活动。在专门打造的沙漠植物科普体验空间里,“和贝亲去沙漠种树”打卡点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驻足。

一位“90后”妈妈按下打卡按钮,成为第11368位为沙漠种树人。她一边向记者展示两本植树证书,一边感叹道:“去年在网上买冰冰霜种下第一棵树,今年囤新品水水乳又解锁第二棵,宝宝的成长礼物和地球的绿色账单,原来可以如此同步。”

3年来,贝亲不仅通过消费捐模式在沙漠地区织起绿网,更凭借品牌影响力带动大量用户关注并参与生态保护公益行动,有效拓宽了科普教育覆盖面。

40年砥砺前行。中国绿化基金会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生态科普教育不再是单向知识灌输,而成为互动体验、实践探索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当北京西城区的孩童能准确辨认20种本土植物,当志愿者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种下珙桐树苗,当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投身生态保护公益事业,这些点滴绿化公益善举,最终汇聚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潮流。

未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将继续秉持开放、协同、创新的理念,构筑更广阔的生态科普教育图景,让绿化公益和生态保护真正成为全民共识与自觉行动。(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