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起飞,请接树苗,一定要注意安全!”
“收到!收到!”
近日,吴起县“三北”工程造林现场响起螺旋桨轰鸣声,无人机飞手王晓春凝视操控屏,25公斤油松苗稳稳降落在70度陡坡作业点。
眼下,正是植树造林的关键时节,在各造林现场,新栽的树苗整齐列阵,干群齐心整地挖坑的场景蔚为壮观。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为此,当地采用无人机运送树苗,解决了陡峭山地造林难题。
“一台无人机单机日运苗量相当于30个劳力,将过去人背驴驮半小时的运程缩短至3分钟。”王晓春介绍道。
同时,“一垫、二提、三埋、四踩”的科学栽植法和“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经济林与生态林并重”的种植模式,让昔日“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困境成为历史。
“这种作业设计和技术要求,苗木成活率可提升至90%以上,基本是栽一棵成活一棵。”吴起县草原站副站长李通说。
1998年,吴起县率先在全国实行封山禁牧,一次性退耕还林155.5万亩,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站在胜利山瞭望台远眺,连绵的林海如绿色长龙盘踞山峦。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由1997年的6.5%、19.2%提高到20.3%、72.9%。
五谷城镇麻台村67岁的村民胡占荣用26年坚守见证了家乡从“黄沙漫卷”到“绿富同兴”的巨变。“过去山上光秃秃的,做饭都捡不到柴火。现在满眼是绿,遍地生金,仅山桃山杏一年就能收入2万元。”他抚摸着磨废的第20把老镢头,感慨万千。
黄土沟变身“绿色银行”,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蓬勃兴起。“生态饭”越吃越香的发展轨迹,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提供了“绿富同兴”的实践样板。
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其中林草产业贡献率超35%。生态护林员、碳汇交易等新机制让群众通过护林增收。2024年林草产业综合产值达2亿元,全县9万群众受益。
吴起县作为延安市唯一被纳入“新时代西北地区塞罕坝”战略部署的县区,谋划第一批中央投资项目3个,造林总面积102.6万亩,总投资11.6亿元。第二批项目正在按规申报。
“春季计划实施已下达‘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项目和人工造林项目39.5万亩,投资2.43亿元。当下我们紧抓春季墒情良好的有利时机作业,全面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许耀英表示,“力争到203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5%、林草覆盖率80%。”(通讯员徐志全 思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