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文明建设施工队,做最美国土守护者。这是新时代中国林草事业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职责。
勇担使命,忠诚履职。林草部门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坚持一手抓国土绿化和资源严格保护,做美绿水青山;一手抓产业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做大金山银山,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好促进绿富同兴、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如今,向绿向富向美的神州大地,生态底蕴日趋厚实,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绿色财富不断增加。
近年来,江西省资溪县把毛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逐步让55万亩竹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该县近日举办首届笋竹争霸赛,推动笋竹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资溪县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图为中国林科院竹林培育首席专家顾小平(左一)在笋竹争霸赛现场测量参赛毛竹直径。(吴志贵 摄)
再造秀美绿水青山
航拍中国,大兴安岭林海碧波万顷,沙漠边缘绿洲成片延展,一片片红树林蜿蜒在海岸潮间……神州大地上,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部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营造和保护绿水青山,着力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持续深入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截至2023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5%。
“三北”工程攻坚战鏖战沙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不断延伸。2024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在这三大标志性战役片区,各地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防沙治沙。
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中卫,2024年计划完成荒漠化治理90万亩。在造林紧要期,当地以每天800到1000亩的速度栽扎沙障,漫漫黄沙被分割锁定在数以万计的方格中。
2023年10月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甘肃庆阳市、宁夏石嘴山市与吴忠市,打响了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联合战”和“整体战”。这五市将毛乌素沙地视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打破各自为战、分散治理的壁垒,精准布局了20个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形成了以上下风口协同治理、上下游共同施治、沙源区路径区一体推进的系统治理格局。相关各旗县联手治理跨界区沙化土地和黄河岸线流沙,合力筑造了蒙陕界、蒙宁界、陕宁界和甘宁界四大防风阻沙带。
2024年6月23日,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10个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贺兰山、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等保护修复名列其中。
在厦门,筼筜湖曾是让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从1984年至今,厦门市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筼筜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市民和游客流连于湖边,看候鸟翩跹,享生态之美。
筼筜湖的治理,实现了从点到面、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的转变。筼筜湖生态修复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
从破坏到修复,从单一治理、各自为战到系统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生态短板变成生态样板。
在生态建设中,树立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全域治理,协同开展修复保护,推动绿量增长和绿质提升。
群山常青,碧水长流,山川处处竞秀美。
打造更多金山银山
山林藏富,山水养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在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林草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我国是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大国,林草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0万亿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800亿美元。
2024年11月23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世界林木业大会上,35个重点林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约200亿元。这是我国林草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佐证。
产业向新的背后,是日渐成熟的产业体系。
贵港木业产业、临沂林业产业、临安装饰纸产业、宿州绿色家居产业……目前,我国木材加工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断迭代升级。
全国木材产量2024年预计达到1.37亿立方米,我国木材加工产业年产值超过3万亿元,木竹产品种类上万种,定制家居产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是典型的平原县、林业资源小县,2023年却实现林业总产值60.7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木业。
不砍树也致富,出路在林下。各地依托山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目前,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大力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近2万亿元。全国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年产值约1万亿元。
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的龙江第一湾景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都是旅游旺季。10年来,龙江第一湾景区游客数量翻了约8倍,景区年收入从几十万元增至1350多万元。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我国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0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03个、国家级沙漠(石漠)公园128个、国家级草原公园试点39个,是主要生态旅游地,也是当地发展的新增长点。
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文旅部联合推出首批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起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温泉湿地等自然景观,涉及生态旅游地130余处。
近些年,生态旅游方兴未艾。2024年1—10月,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到24.95亿人次,同比增长9.7%。
近年来,生态旅游新产品不断开发,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森林徒步等新业态在各地兴起,出现了导赏员、森林康养师、自然教育师等一批新职业。 一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平武老河沟社区接待体验访客1.4万多人,全部由118名生态导赏员预约入区,导赏员获得导赏收入超过25万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民宿。昌江县王下乡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9万人次,民宿入住率在96%以上,农家乐每户日均营业额2万多元。
山区林区发展林业,吸引许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选聘185万名生态护林员就地就近就业,使乡村振兴和农户增收的途径、形式持续拓展。
建强优质森林“四库”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
2024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四川提出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力争到2030年,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碳储量达到10亿吨。
同年9月,福建省出台加强森林“四库”建设发挥森林“宝库”作用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接续实施林业“八大工程”,造林涵水、兴林聚钱、育林扩粮、强林增碳,促进护林增绿、点绿成金、汇金盈库、兴库富民。
建设森林“四库”,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森林“水库”润泽绿水青山,护卫江河安澜。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说的其实就是森林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功能。山高林密,才有流水潺潺。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为建好森林“水库”,四川计划到2030年,保护修复退化天然林2000万亩,有效提升森林蓄水能力。
森林“钱库”,讲的是森林里有绿色财富,森林是“绿色银行”,发展森林可以致富。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已成为新的理念。随着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的兴起,生态补偿、碳汇等机制的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群众对林业的投入收到了增值。
新疆林果种植带动480多万林农年人均增收6400多元;广西林下经济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带动林农年人均增收3600多元;云南大理核桃种植覆盖全州967个村,综合产值180多亿元,带动37万农户就近就业增收……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籽粒饱满的枣庄石榴、脆爽清甜的大荔冬枣、金黄艳亮的砀山酥梨、汁水满口的延怀河谷葡萄……在经济林丰收节庆活动中,一个个地标性林果次第亮相,让人们一览丰收的壮美,感受收获的喜悦。
森林“粮库”丰富百姓餐桌,让中国人饭碗端得更稳、吃得更丰盛。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粮库”,装着“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我国有几百种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发展森林食物,有利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
向森林要食物、要粮油。在大食物观的引导下,各地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科学合理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扩大森林食物生产。
目前,已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49个、林特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7个。
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森林食物生产模式日趋多样,森林特色食品、木本调料、木本饮料等新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市场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水果种植面积近2亿亩,产量1.9亿吨。全国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森林食品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发展木本油料,是增加国内食用油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以油茶、油橄榄、核桃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积1.8亿亩,油料产量968万吨。
油茶是我国木本油料的主要树种。2024年是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的第二年。国家林草局印发加强油茶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油茶新增种植和低产林改造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纳入国土绿化项目闭环管理,组织15个油茶主产区开展油茶落地上图。聚焦行动方案确定的200个重点县,扩大高产油茶林种植面积,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支持油茶扩面提产。全国全年完成油茶新增种植403万亩,低产林改造311万亩。
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我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年碳汇量12.8亿吨。
碳汇,成为“两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又一路径。
近年来,我国制定实施林草碳汇行动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方案,组织编制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碳汇、竹子造林碳汇等项目方法学,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林业碳汇试点……一系列措施相继推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促进林草碳汇生态产品真正实现市场化。福建省累计完成林业碳汇交易413万吨、6492万元,碳汇交易量、交易额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兴林富民,绿富同兴,山区林区沙区生态美、百姓富之路越走越宽。(记者: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