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从甘肃聆听中国防沙治沙故事

发布时间:2017/08/14

从甘肃兰州到武威、张掖、敦煌,2000多公里行程,中国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带领来自缅甸、老挝、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日本、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以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亚太区域办事处、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的18位驻华使节和国家代表奔赴甘肃河西走廊,聆听中国林业故事,感受中国防沙治沙成就。



翻开数十年防治史,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集聚了中国荒漠化的主要症结。“顽疾”不除,难谋发展。1978年11月中国政府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简称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近40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三北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荒漠化防治步伐。据监测,中国已连续15年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尤其近5年来荒漠化面积共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共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中国荒漠化防治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小网格、窄林带”“五带一体(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草方格治沙、生物措施……经过40年探索,中国打造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模式”。


曾经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人进沙退,重走丝绸之路,走近中国防沙治沙一线,国际友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从黄土漫漫到遍山绿色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区是中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典型区,也是黄河泥沙输入来源地之一。曾经,这里泥沙横流、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人们因无法生存而外迁。而如今,这里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


远远望去,育林坑整齐划一,树木漫山,绿色满目。这是三北工程黄土高原林业综合治理的结果。


2012年是一个新起点。随后4年,该地累计完成林业治理面积83967亩,栽植各类树木300多万株,播种600多万穴。工程建设者人均年增加收入3000元。随着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该区域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低成本的旱区造林技术为黄土高原旱区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了可复制的经验。



科技进一步,黄沙退百步


草方格、无人机、机械压沙……为了让黄沙后退,中国人凝智聚力。科技进一步,黄沙退百步。


多年的实践,中国人摸索出固沙的路子。稻草、麦秸等植物茎秆被中国人派上了新用场。在沙漠表面铺设成不同形式的草沙障,增大沙漠表面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截留雨水。这是目前世界上防风固沙效果绝佳的方法。


让沙丘不再流动,人力难支。一人一天压沙一亩,已是“天文数字”。固沙机械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甘肃建投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将麦草放在草料箱内,通过输草机构的运转,将麦草分别运送到相应的工作位置,再经压草机构工作,完成草沙障的铺设。这一幕让驻华使节惊讶不已。


无人机在沙漠地区探测,将采集到的图像,分析出的地貌、风向、风速、沙丘大小、坡度、植被情况、面积大小等环境特征呈现在接收设备上,更让驻华使节惊奇。


视野拓宽万里,效率提高50倍。这就是中国治沙新故事。



老虎口不再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


老虎口全长37公里,面积达17万亩,处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区内沙源深广,沙丘星罗棋布,曾经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严重威胁着沿线5个乡镇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的安全运行。


民勤人没有放弃这个风沙口。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压沙造林、封沙育林(草)……民勤人用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守护和热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老虎口生态逐步恢复,并结合沙地特征发展起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致富一方。


农田林网保证农民生活生产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风沙带前沿,风沙来袭,粮食难收。这难不倒临泽人。


建北部林网,阻风沙南侵。几年间,乡村公路、田间道路,支渠、农渠、斗渠等网格化,树木成行。主副林带间半径200-500米、网格面积300-500亩,临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田林网,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区推进8-10公里,成为阻隔风沙危害的主要生态屏障。



荒漠化防治与经济林产业并进


荒漠要治更要理。张掖市临泽县生态有机红枣产业示范基地的成就向人们诉说着荒漠里的致富故事。在这里,人们把荒漠化防治与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融合推进,促进治沙用沙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该基地2013年启动,立足扎尔墩滩国有荒漠戈壁资源,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基地以15家林业企业和林业大户为主,整合财政、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扶持基地建设,借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契机,大力解决基地建设融资难题,积极为企业办理林权证,发放林权抵押贷款8420万元。


矮化密植、改良劈接、滴灌节水、水肥一体化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荒漠植树的需水问题。树体矮化、标准化管理、红枣选种适宜荒漠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红枣单位面积产量。目前,该基地已建成矮化密植枣园1.2万亩,辐射带动发展密植枣园2.1万亩。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风沙却也尤其“喜欢”这里。这里年均气温10.6℃,年均降雨量为23.2毫米,年总蒸发量4559毫米,是降雨量的190多倍,年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均在15天以上。壁画、彩塑、洞窟围岩、窟前遗址等长期受到风沙的严重危害。


铺压砾石,铺设麦草方格沙障,设置尼龙网栅栏防沙网、高立式阻沙网,修建简易道路,引进滴灌技术栽植沙生植被,设置管理站房及泵房、滴灌系统等基础设施……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沙尘源和途经沙尘的起沙量,使窟顶固沙压沙工程更趋完善,阻沙效果更好。


如今,莫高窟保护区被列入鸣沙山沙化封禁保护区范畴,在完成保护区周边围栏50公里设置、开展全面封禁保护的同时,在窟顶原有保护工程基础上,实施压沙阻沙工程,有效保护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