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回山 留住乡愁”“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指示精神,根据《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平凉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及《泾川古树名木认养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泾川县从2019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情系回山 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活动,以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健康发展。
一、目的意义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方生态文化底蕴的象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普及林业科学知识,增强人们绿化意识和环境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指示精神,通过“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的方式,实现公民日益增长的“爱绿”“惜绿”“寻绿”主观愿望,解决意愿与现实中诸多困难和矛盾,探索创新义务植树机制,丰富尽责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尽责效率,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泾川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大精神,积极拓展和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在更大的范围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组织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家庭、广大适龄公民参与古树名木认养活动,逐步实现网络植树实体化,着力营造“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尽责新模式。
(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活动实行属地管理,县绿化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全民认养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有效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家庭、适龄公民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全民古树名木认养工作顺利开展。
(二)广泛宣传、增强意识。大力开展全民古树名木认养法律法规和爱林护林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了解和掌握通过“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参加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参与对“互联网+古树名木认养”活动的监督,促进认养尽责常态化,确保认养的全民性和公益性。
(三)网络运行、公开透明。活动采取网络平台建设先行、义务认养跟进,信息公开透明,方便公众随时随地参与,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履行义务,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义务植树基地共建共享共赢。
三、活动内容
泾川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境内现存散生古树名木215株,隶属13科、19属、22种。通过古树名木认养,营造人人爱护古树名木的社会氛围,创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和义务植树的尽责方式,提高人们对古树名木价值的认识,引领绿色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增强爱绿护绿意识。
(一)参与人群:坚持自愿认养的原则,县内外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家庭及个人均可参与。
(二)认养范围:认养的对象为县域范围内挂牌备案登记的古树名木。
(三)认养方式:一是认养单位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线上认种认养,认养者通过下载APP客户端,网上自行挑选所喜爱的古树名木;二是认养单位或个人,在古树名木生存现地选择所认养的树木。
(四)认养期限:古树名木认养期限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五)认养费标准
认养费用遵循双方自愿协商的原则,可一人认养一株或多株古树,也可多人认养一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认养30—60元/株/年。
(六)认养资金用途
⑴ 落实古树名木看护责任人,定期巡视。
⑵ 组织专家巡查评估,制定保护复壮方案。
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采取打孔透气、更换腐殖土、灌水、施肥、防治病虫害和堵洞、修补、支撑、安装避雷装置等古树养护措施增强树势。
a.对树体空洞、枝干脆弱的古树名木实施设立仿生支架、树洞修复、枝干加固等措施。
b.对长势较弱、不宜错过最佳复壮窗口期的古树,采取打透气孔、挖复壮沟、更换基质等复壮措施。
c.对古树生长在山梁或平原空旷地带,容易遭受大风吹伏、雷达损伤的,架设避雷电设施、树体防风加固设施等。
d.对根部土壤硬化、保护设施不全的古树,采取根部扩盘、设立围栏等措施。
四、预期社会效益
采取专业技术措施,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复壮,通过改善其外在生长条件和自身营养状况,促进其逐步恢复生长,再焕生机。宏观效果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科学管理养护,达到树体、生境和景观同步修复保护。二是根据古树名木的生物学特性,恢复和提高其生机。三是切实有效地采取综合保护和养护措施,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王母宫景区回屋前 旱柳
红河乡龙王桥村河北组黑马湾 龙爪槐
汭丰镇东王村二组西山 侧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