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验交流
庆阳市将推进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31 浏览:497次
七年来,全市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累计完成造林730.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02%,这是庆阳市推进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庆阳市林草系统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火灾防灭、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需求基础上,全市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已进入量质并举、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重点区域提质增量稳固林草生机
今年起,庆阳市计划以东南部合水县、宁县、正宁县等森林提质增效区为重点,着力开展林草资源“质量提升”行动。突出林草生态重点工程提质建设,对历年造林地块中成活率、保存率不达标的,及时进行补植补造,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密度,通过补植把纯林变成混交林,把单层林变成复层林。对因生理衰败、自然灾害、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林木枯死、濒死、生长不良的,采取修枝、割灌、除草、择伐、补植、封育等措施,有效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市持续进行森林抚育、退化林草修复工作,创新推出彩色廊道建设。在银西高铁、甜永高速、国省县乡公路沿线,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标准,打造多彩风光线;在马莲河、蒲河、葫芦河、柔远河、元城河沿岸库区大量栽植彩叶树种,打造彩色景观带;在村镇驻地周围荒山,根据立地条件和群众意愿,通过栽植杏、桃、梨等经济林果,营造助农增收的“摇钱树”“花果山”。
高质量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屏障”
立足林草资源“巩固保护”行动,全市林业系统将以东部子午岭林区及合水县、正宁县、宁县等天然林保护区域为重点,突出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监管,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林草资源动态变化。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制条款,加强公益林管护,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同时,继续强化森林草原督查,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制,坚持网格化管理,紧盯关键节点、特殊人群和重点部位,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突出源头管控,充分利用“防火码”、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技防人防物防,实行巡护全天候和全覆盖。
未来几年内,全市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林地、草地转为建设用地,加强重要生态区和生态脆弱敏感地区资源监管,切实保护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积极争取项目和财力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林草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监测预警和检疫执法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全面抓实灾害防治,坚决遏制重大林草有害生物发生。
高标准实施“增绿扩容”赋能绿色发展
作为林草生态提质增量的重要环节,开展国土绿化“增绿扩容”行动极为关键。庆阳市将以西北部环县、华池县、镇原县及中部庆城县等生态脆弱区为重点统一布局,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把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到生态脆弱、生态区位突出的“一带两廊三通道”地域。
全市林草系统及各有关单位着力开展马莲河、蒲河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共治”,推动流域造林绿化和生态湿地恢复保护,构筑马莲河、蒲河生态长廊。推进银西高铁、青兰高速、甜永高速等重要交通沿线及面山绿化美化,打造高速通道绿化景观带。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和混交模式,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结合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推动“一村万树”工程建设,组织引导群众利用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等国家政策规定可绿化的区域,推进村域全域绿化;充分挖掘庆阳优质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推动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筹集林草生态建设资金;动员引导石油、煤炭等资源开发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地企合作共建碳汇林;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外资项目,推动国土绿化深入发展。
创新推动林下经济“升级增效”
按照整体规划布局,全市林草资源管理“升级增效”将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拓宽行之有效的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模式,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新的增长点。创新经营体制,积极开展林地股份制经营试点,大力支持建设家庭林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整合技术、资金、资源、市场,建立以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下经济和特色林果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应用新机制,不断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活力。
庆阳市在林草资源管理“升级增效”过程中,将坚持落实国家和省上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林果政策,做到林权依法流转优先办证,运输绿色食品优先通行,“农家乐”、“森林人家”优先扶持,为林下经济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强化人才培养,开展林下经济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拓宽林草产品销售方式,大力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直采直供、农村电商、网络营销等现代物流和新型营销方式,推动生产者融入现代销售和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