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更加注重”,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明晰了方向、划出了重点。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不少游客选择去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登高览胜、拥抱自然。从小南川里的溪流潺潺,到峡谷密林中泛起的茸绿,森林公园的每一处都焕发着新生的力量。其实,作为宁夏弥足珍贵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六盘山这片峰峦叠翠、连绵不断的林海,不仅是大自然的天然馈赠,也是几代务林人接力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的成果,生动再现了中华大地“植”之以恒、聚木成林的绿色实践。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林面积最大,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随着“绿色家底”不断增厚,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不断提升,也愈发显现出植树添绿、树大成林对于厚植生态底色的重要性。适逢春暖花开、植树之季,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开展的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中,也再次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要更加注重提质、更加注重兴业、更加注重利民,不断提高造林绿化实效。
三个“更加注重”,无疑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明晰了方向、划出了重点。
注重提质,就要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国土绿化是一项“大工程”,种树有没有规划、设置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科学规划,一味追求规模效应,只考虑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就有可能出现“年年植树不见林”的现象,让增绿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植树造林并非单纯的埋头苦干,而是要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只有既注重量的扩张,又注重质的提高,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科学养护、精细管理,才能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推动国土绿化提质增效,真正守护好山河青绿。
注重兴业,就要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林草资源是天然财富,植树造林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发展优势和后劲。石嘴山市土地含盐量高,不少作物难以成活,当地引进技术团队,在盐碱地上试种菌草,全产业链发展菌草产业,曾经“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长出绿色“幸福草”,成功打造出以“一棵草”撬动亿元产值的生动实践。事实证明,在植树造林、绿色发展中,多一些主动突破、勇敢尝试,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路径,就能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注重利民,就要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说到底,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最终是为了造福人民。从各地不断为群众增绿添绿实践来看,无论是利用城市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间“见缝插绿”“拆违补绿”,让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逐渐多起来,还是打造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城市山水人文,重现一个个公园更好服务百姓游憩健身,只要坚持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的宗旨,让群众可享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多,幸福生活才能具体可感、触手可及。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植”此青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持之以恒践行“两山”理念,厚植生态底色,“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定能绘出美丽中国的崭新画卷。(沈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