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共富图景——浙江公益林建设20年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4/12/3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2003年,浙江首次明确建设生态省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2004年,浙江从林业破题,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正式启动公益林建设。20年久久为功,浙江聚焦公益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推动公益林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最新监测,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公益林4445万亩,总蓄积量2.38亿立方米,碳储量1.41亿吨,其中,公益林(乔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高郁闭度林分占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占比分别较2004年增加84%、38%和30%。公益林在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0年间,先后12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20余亿元,惠及千家万户,让全省4445万亩公益林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浙江公益林建设20年来,见证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强劲脉动,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省上下久久为功、矢志不移的努力。开化、定海、浦江等县(市、区),正是走在破译“绿色密码”、实现“绿富同兴”前列的先进典型。让我们一同走进浙江,看浙山浙水根深叶茂,赏朵朵“金花”遍地盛放。

5 (1).jpg

庆元县百山祖

固根基

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公益林是指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功能,依据国家和浙江省的有关规定划定,经批准公布并签有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2004年,浙江开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年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工作定位,生态屏障功能越来越稳固。

6 (1).jpg

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

坚持高位推动。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公益林建设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省政府对各市森林浙江建设目标责任考核,连续6年将公益林补偿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工程”。

坚持系统管理。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县级单设公益林管理机构17个,在公益林分布重点乡镇、片区林业站和国有林场建立公益林管理保护站(所)187个。

坚持科学布局。2004年以来,对公益林进行6次新增扩面,2次全面完善区划,加强公益林与国土“三调”融合优化,结合生态区位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优化完善全省公益林布局,有效解决公益林落地不准确、面积误差等历史问题。

据测算,2023年全省公益林年固土1.09亿吨、保肥739万吨,涵养水源198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1743万吨,公益林区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1400个/立方厘米。

开化县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近年来,开化县以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为契机,以诗画浙江大花园核心区建设为主抓手,依托全球稀有的大面积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深入推进公益林建设保护,大力培育优质森林资源,植被类型和结构更加丰富完整,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明责任

推动“制管”与“人管”双挂钩

织密配套制度网。2009年出台《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2018年颁布实施《浙江省公益林和森林公园条例》,此后省内多部门联合出台公益林变更调整、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相关配套制度,发布《公益林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不断规范公益林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

织密护林巡查网。推广应用全省护林巡查应用场景,修订出台《浙江省护林员管理办法》,依托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构建全域覆盖的专业护林网格。

织密管理责任网。县、乡、村层层签订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通过与林权权利人签订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书,建立起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将公益林的保护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定海区强化数智赋能,加强林业灾害防治,打造森林防火智慧分析平台,通过高空摄像头AI智能识别,及时发现火情隐患,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构建成集海岸基干林带、山地丘陵防护林地、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三位一体”的海岛特色绿色生态屏障。

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分公益林巡护网格1.27万个,设立专职护林员1.5万名,组建森林消防队伍258支,配备消防队员5960人,形成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管护新格局。

7 (1).jpg

云雾柿林

提标准

确保“惠民”与“富民”双落实

完善生态补偿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根据公益林所处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兼顾管护要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将公益林区分为三类,实行分类补偿,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2023年,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统一停伐管护天然商品林与公益林补偿政策,并提高补偿标准。

完善产业富民体系。依托公益林良好的生态资源,鼓励各地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绿色产业,释放林区绿色发展动能,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新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

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2023年余村携手周边24个村,构建起涵盖8万亩公益林的“大余村”绿色发展蓝图,成功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等。余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特色产业,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247万元,人均年收入超7万元。

磐安县花溪村位于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公益林面积1.33万亩。依托丰富的公益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花溪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全村2/3以上人员从事森林旅游相关行业,2023年人均收入5.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可谓家家户户吃上生态旅游饭。

黄公望森林公园因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此结庐隐居、创作著名山水国画《富春山居图》而得名。森林公园建立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林场基础上,有公益林6317亩,占总面积的78%。森林公园以生态文化为核心,融入富春江山水文化等人文资源,将这一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打造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接待海内外知名华人6000余人次。

浦江县马岭古道是全国最美森林古道和省十大经典古道之一。当地依托公益林建设对马岭古道进行修复,并加大古道沿线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划定公益林3400余亩,依托马岭古道的绿色资源优势,年吸引游客120万余人次,带动当地经济增收近8000万元。

完善用途监管体系。出台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将公益林天然林补偿资金分为补偿性支出和管护性支出。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对补偿资金定期开展绩效评价。

龙泉市积极探索实施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创新林权质押贷款新模式,近两年共发放贷款3344万元,入选国家林草局“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

2004年以来,先后12次提高补偿标准,补偿标准从每年每亩8元,提高到最低36元、最高55元。全省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220余亿元,惠及130万农户、1.2万个村集体,其中山区县每年可获得12亿元的公益林补偿资金,占全省补偿资金的60%。

聚合力

促进“共治”与“共享”双联动

汇聚数字赋能张力。2005年研建全国首例公益林规范化小班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022年迭代形成全省公益林天然林管理应用场景,推进公益林区划落图、变更调整、管护责任、资金使用的数字化、精准化管理,2024年推行公益林变更调整在线办理,通过逐年技术更新和功能优化,全面实现管理应用场景由“好用管用”到“实用常用”。

景宁县以数字化手段为牵引,首创公益林权属信息采集技术,建立健全公益林插花信息库,厘清了县域、乡域、村域之间插花图斑1837个,涉及面积15.1万亩,做到插花信息有源可溯、有据可查,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提升了公益林规范化管理水平。解决多年历史遗留的县际纠纷9起、乡际纠纷28起、村际纠纷67起。

8 (1).jpg

景宁县千峡湖

汇聚集体经济动力。全省每年有近1/3的补偿资金直接补偿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村民医疗保险等事业,激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助推“千万工程”建设,公益林建设荣获“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称号。

汇聚全民共治合力。全方位传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浙江林业网开设“公益林和天然林”专栏,动态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公示公告和交流经验。全省各地及时向社会公告公益林建设与效益情况,提升全社会对公益林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建德市林业总场分布有200年前形成的700余亩集中连片天然楠木群落,为亚洲最大、原生态保护最完整的古楠木群,被誉为“楠木王国”,是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是修身养性和艺术创作的天然境地。

泰顺县经过20年的公益林建设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在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集保护、科研和宣教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保护体系,全方位展示生物多样性成效。

截至目前,浙江累计发布省级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4次,近5年有46个县市发布公报。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联动开展公益林建设20周年成效宣传,联合省级媒体开设专栏,推出“百片最美公益林”系列宣传片,全网浏览量超150万次。

(图文由浙江省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