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于2000年启动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又成为全国首批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省市之一。截至目前,共累计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923.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66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68.5万亩、封山育林194万亩;工程惠及38个区县(经开区)、884个乡镇、8112个村、265万农户、90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0%以上;累计投入资金198.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87.8亿元,市级投资10.9亿元。完成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43.7万亩,涉及29个区县(经开区)、397个乡镇、3627个村、57万农户、202万人;共投入资金22.2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2.05亿元,市级投资0.23亿元。
10多年的探索实践,重庆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善了生态环境。据《重庆市2016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重庆退耕还林工程2016年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固碳释氧等生态效益服务价值达1141亿多元。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较工程启动前增长了22.4个百分点,其中退耕还林贡献了7个百分点。同时,工程实施增加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对改善长江水质、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的安全营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化了农业结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同时解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建设中,一定程度加快了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步伐,助推了重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培育了一批特色林业区县,建立了林果等产业基地750万亩,城口核桃、荣昌笋竹、江津花椒、万州柠檬、巫山脆红李、忠县柑橘、奉节脐橙、黔江蚕桑、秀山金银花、酉阳油茶等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促进了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在经济方面直接受益主体是退耕农户,国家对退耕农户直接提供钱粮补助,地方政府通过引资国内大型企业、培植当地企业共同建设退耕地还林产业基地,为山区农户解决长远生计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农民逐渐减弱对土地的依赖性,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农户家庭纯收入稳步得到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改善。2016年,退耕农户劳动力转移230万人,实现收入340亿元,退耕还林产业基地实现收入50多亿元,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收入13亿多元,林下种养殖业实现收入10亿多元。
助推了精准扶贫。全市前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促进了200多万贫困人员顺利脱贫。新一轮退耕还林下达18个贫困区县任务222.9万亩,占全市2014-2016年计划任务250万亩的89.2%,涉及1643个贫困村、9.9万贫困户、36万贫困人口;市级以上投入19.8亿元。3年来,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现金直接补助农民14.5亿元,种苗造林费补助7.5亿元,退耕农户人均获得补助1538元,助推了贫困农户增收。
突显了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市场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等进一步增强。工程实施推动了“林家乐”、“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业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体的生态文化、森林文化随之兴起,与之相关的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保持良好势头,农民社会活动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干群关系进一步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