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拂绿,万物复苏。3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等地抢抓春季造林黄金期,全面掀起2025年义务植树热潮。作为“三北”工程的重要实施区域,两地充分发挥义务植树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机制、广泛动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义务植树模式。
阿拉善盟:全民参与,多措并举,让沙漠披绿装
3月12日,阿拉善盟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率先启动,盟四大班子领导与驻巴彦浩特镇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驻盟部队官兵500人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携手种下1.5万株花棒。2025年阿拉善盟计划完成义务植树85.6万株,建立5个义务植树基地,旨在通过大规模造林绿化,逐步实现阿拉善盟义务植树基地化。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治理任务艰巨。面对荒漠化治理的严峻挑战,阿拉善盟开创性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治沙相结合,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治沙效能。卫星遥感、机械固沙与植物固沙相结合,节水技术、本土物种优选等技术在阿拉善盟义务植树活动中已得到广泛运用,配合无人机、打坑机、压草机、固沙机等先进机械装备,大幅提高了防沙固沙工程作业效率。
为确保义务植树成活率,阿拉善盟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义务植树“包片指导、包苗成活、包段管护”的模式,共建“种、护、管”一体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责任链条,形成“人人参与、长期管护”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义务植树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做法,形成阿拉善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的典型模式,让每一位适龄公民都成为阿拉善生态文明建设、防沙治沙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巴彦淖尔市:大会战模式,机械助力,增绿扩面
3月25日,巴彦淖尔市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在磴口县启动,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同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市党政军领导,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3000余名干部群众参与其中,栽植巴旦木、契丹香果、沙枣、梭梭等各类苗木约 6.74 万株。
在植树现场,四十余种造林治沙设备“硬核”亮相,助力今年的造林大会战。作业区域分为义务植树区和机械作业区,义务植树区采用机器人打坑作业,人工栽植、覆土、滴灌浇水,并配套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机械作业区则采用全流程机械治沙作业,40余台无人机、植树机器人、履带式多功能沙障铺设机等不同功能的机械集中开展柴草调运、机械压沙、机械打坑、苗木栽植等作业。现代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植树效率和质量,改变了传统户外林机产品适用性不足的现状。
2025年巴彦淖尔市将坚持科技治沙、产业治沙、依法治沙、全民治沙,切实推动就地取材、降本增效。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大先进机械装备的应用,机械化应用率要达到60%,全年完成林草生态建设400万亩以上,义务植树306万株。
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通过义务植树活动,不仅增强了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为 “三北”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两地将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