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1月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三北”工程区累计下达中央投资320亿元,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据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局长刘冰介绍,“三北”工程攻坚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发布总林长令,对攻坚工作部署加力。内蒙古实行“五级书记”抓三北工程攻坚战。甘肃、宁夏、新疆分别在攻坚区10多个县重新恢复独立设置的林草机构。截至目前,2024年中央投入资金320亿元。工程投入由定额补助转为综合报价、全额投资。中央资金既支持综合治理,又支持成果巩固,并首次将沙化土地新造林管护纳入中央资金支持范围。
在攻坚战过程中,改革创新正在成为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各地探索出央地合作、联防联治、以工代赈等新机制和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新模式,机械压沙、智能种树、无人机飞播等新装备新技术“亮相”攻坚现场。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是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三大标志性战役内蒙古占了“两个半”,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97.7%、黄河“几字弯”攻坚战85.7%的沙化土地在内蒙古,共涉及全区11个盟市73个旗县(市、区)。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表示,针对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内蒙古“跑出了防沙治沙的‘加速度’,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据介绍,2023年,全区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51%;今年已完成防沙治沙1716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11.4%,完成一体化治理任务238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03.5%。已开工建设26条穿沙公路,建设规模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通过完善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机制,从过去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治沙向多元投入治沙转变,设立了防沙治沙基金,动员社会各界募捐,今年已累计筹资112亿元。
同时坚持建管并重,把加强林草资源管护与防沙治沙放到同等位置来抓,针对草原过牧问题,开展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17个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到10%以下。针对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问题,授权森林公安机关继续行使林草行政处罚权,在自治区林草局增设行政执法处,指导各地组建林草执法中队25个。恢复基层林草工作站29个,加强林草管护员队伍建设,加大无人机巡查力度,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林草监管体系。
在科技支撑方面,“三北”工程攻坚战也取得一定成效。
2023年7月21日,三北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三北院)成立,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三北”工程科技攻关工作。
据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介绍,三北院成立一年多来,瞄准“三北”生态治理难点、卡点,研发了一批应急关键技术。
如在生态灌溉用水方面,提出通过“开源、节流”缓解生态用水不足,研发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用水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节水造林技术。在种苗科学配置方面,编制《三北工程常用植物》口袋书,推荐推广一批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绘制了各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区、适生区分布图,科学优化配置乔灌草植被,回答了“种什么”“怎么种”“哪里种”等问题。
同时,创新科技服务形式,深入“三北”工程一线扎根蹲点。建立了全国首个防沙治沙机械化作业服务队,提供治沙机械服务,多功能沙障铺设机械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研究中国荒漠化150年动态变化过程与趋势,绘制全球首个温带稀树草原高精度分布图,开展“三北”全域生态本底调查,谋划提出一批联防联治项目选址方案。
卢琦表示,下一步将在“三北”水循环与林草植被配置、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以及气候变化、极端事件与土地沙化相关性等方面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通过做实做好15个科技创新高地工作,打造全球生态治理“烽火台”,将新认知、新成果,尽快在科技创新高地上推广应用,以“三北”科技攻坚推动“三北”工程攻坚。(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