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尽黄沙卷地起,无边瀚海接天际。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腾格里沙漠,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程度重、治理难度大。这里年均蒸发量最高可达4200毫米,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50余天,沙尘暴频发时能见度不足5米。
自国家“三北”工程启动以来,阿拉善盟经数十年植树造林,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防护林。2024年3月,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支撑工程。其中,中铁四局承担了共计140.364万亩荒漠综合治理任务,占项目总量的25.444%。
腾格里沙漠深处,机械打坑机正在进行打坑作业。刘玉才 摄
在腾格里沙漠深处,面对施工战线长、物料运输难、生态修复周期短等困难,中铁四局的作业人员面朝沙土背朝天,辛勤劳作。放线、打坑、栽植、浇水、填沙,作业人员分工明确,苗木种植在连片的草方格中,逐渐铺向沙漠深处。来自甘肃武威的种植作业人员苟三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干的是为娃娃谋福的活,苦点也值得!”
治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唤醒沙漠沉睡的生命力。项目负责人介绍道,“针对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流动沙丘的特点,我们采用‘机械压沙+网格沙障’模式,累计投入4000余名作业人员、800余台机械,通过规模化部署手扶式双轮固沙机、履带式压沙机、机械打坑机、六驱洒水车等设备,将耐旱抗风沙的花棒、梭梭种植在用稻草压制的草方格中,形成经纬分明的‘沙漠格子衫’。”貌似简易的草方格,实践证明是成本低、施工快、效果好的“治沙神器”。
腾格里沙漠深处,机械打坑机正在进行打坑作业。刘玉才 摄
通过对40.42万亩工程固沙治理区域实施网格化管理,采用“沙障先行、分区推进、立体防护”策略,日均铺设草方格可达5000余亩。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工程固沙40.42万亩、人工种草34.16万亩。工程固沙完成后将显著提升流动沙丘固定率,结合人工种草可有效降低沙尘暴频次,遏制沙漠东扩南移,形成锁边防护带。
中午休息时分,腾格里沙漠额尔克哈什哈苏木作业区域的数十名作业人员陆续走进了流动健康驿站,喝水、就餐、聊天,暂时放松下疲惫的身心。为了照顾好在“沙漠孤岛”中战斗的4000余名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四局建立了配备有饮水设备、防暑降温药品、应急医药箱的3个流动健康驿站,给作业人员还配置了防沙护具、防晒装备等物资。
苗木种植后,工人们压实坑穴。史家民 摄
蓝天下,白云注视着广阔无垠的沙地,一排排机械打坑机顺着直线隆隆驶过,黄沙如浪花般翻涌,瞬间开出整齐划一的种植坑槽,随后作业工人把花棒、梭梭苗木放进坑槽内。5个月种植期以来,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每天种植的20万棵绿植,逐渐成片成网。当前,项目部已累计种植沙拐枣480万余株、花棒1685万余株、梭梭800万余株,完成退化林修复31.93万亩、人工种草34.16万亩,其中阿拉善左旗片区退化林修复工程15万亩已全部完成,并于2024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是西部荒漠治理二期项目首个顺利通过验收的种植类施工片区。
为了让绿色的希望茁壮成长,随时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精准监测退化林分布与生长状况,合理划分施工区域、施工顺序,提前做好各项工序筹备和施工组织工作。因地制宜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通过“选苗验苗—假植保活—灌溉养护”技术链,充分把握春种、秋植的黄金施工时期,将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远超设计要求的70%。
遥望茫茫沙海,随着一片片绿色不断延伸、扩展,中铁四局持续掀起了鏖战沙海的新高潮。当这片沙漠长出绿海,可有效提高阿拉善地区的防风固沙能力,降低沙尘暴频次,巩固“绿进沙退”趋势,让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越筑越牢。(李锦 文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