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甘南玛曲,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辽阔的草原在秋阳下泛起层层金浪,绿中透黄的草场一直延伸到天际,蜿蜒的河流在阳光下闪烁如银,成群的牛羊悠然觅食,构成一幅和谐壮美的生态画卷。谁能想到,这片位于黄河上游的丰美草场,曾饱受沙化侵蚀之苦,一块块黄沙曾如疮疤般刺痛着草原的肌肤。
变化,始于一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治理。自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以来,玛曲县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沙化宣战。经过数年不懈努力,曾经的沙丘被牢牢锁住,褪去的绿色正加速回归。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县沙化土地(草原)面积较十年前锐减37万余亩,降幅近半,黄河岸边的绿色屏障日益坚固。

植被状况调查。(资料图)
成绩的背后,是因地制宜的科学施策。面对不同程度、不同地形的沙化问题,玛曲政府科学规划,高效协调,扎实推进。在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的技术支撑下,精准的治理方案得以落地。在黄河阶地的重度沙化区,他们打下草方格沙障,像绣花一样固定流沙,再种上适生的山生柳、金露梅,辅以种草施肥;对于流动的沙丘和坡地,则采用“植灌+草方格”的组合拳先行固沙;在干涸的河道,则见缝插绿,建设混交林带。这套精准的“玛曲配方”,让治理成效事半功倍。
沿着黄河沿岸,一条绵延48.5公里的阻沙林草带已初具规模。以山生柳、沙棘等灌木为先锋,配合围栏封育,这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着风沙的侵袭,守护着母亲河的清澈与安澜。项目区内,灌草植被平均覆盖度已提升至50%以上,昔日河岸塌方、流沙入河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草方格整地现场。(资料图)
治沙,不仅是恢复生态,更是守护黄河血脉、保障下游安全的国之大者。随着沙退草进,玛曲的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水量较十年前大幅提高近五成,年均水资源补给量增长超六成,为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注入了充沛的“源头活水”。
这片高原绿洲的沧桑之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玛曲县用行动书写出绿进沙退的动人篇章,筑牢国家生态安全的坚实屏障。
